
亦作“脈氣”。指運行于經脈中之精氣,是整體生命功能的表現。《素問·經脈别論》:“脈氣流經,脛氣歸於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年二十脈氣當趨。”《紅樓夢》第一○五回:“老太太的脈氣不好,防着些。”
“脈氣”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運行于經脈中的精氣,是人體生命功能的表現。以下是詳細解釋:
脈氣是經脈與絡脈中運行的氣,包含經氣(經脈之氣)和絡氣(絡脈之氣),統稱“經絡之氣”。它不僅是維持經脈運動的能量,還與人體整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如《素問》提到“脈氣流經,胫氣歸于肺”。
來源與組成
脈氣是先天腎氣與後天胃氣的結合,同時依賴營氣、衛氣的協同作用。中醫認為,先天之精(腎氣)和後天水谷之精(胃氣)共同滋養脈氣,使其維持正常搏動。
功能表現
與針灸的關系
中醫治療中的“候氣”“得氣”等手法,均以調節脈氣為核心,如《黃帝内經》強調“真氣者,經氣也”。
現代語境中,“脈氣”也比喻人的生命力或精神狀态。例如形容人“脈氣充盈”表示精力充沛,反之則指萎靡不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臨床應用,可參考《素問》《瀕湖脈學》等中醫經典。
《脈氣》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為人體的生命力或氣血流動的狀況。
脈(mài)的部首是肉,拼音為mài,總共8個筆畫。
氣(qì)的部首是氣,拼音為qì,總共6個筆畫。
脈(mài)源于甲骨文,形狀類似于人體手腕上的動脈,表示形象地記錄脈搏的脈搏器,意為脈搏。
氣(qì)源于甲骨文,形狀類似于氣息流動的樣子,表示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量或氛圍。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中,脈的形狀曾有所變化。如《說文解字》中的古字形是“脈”,其中的“肉”部分則像人的手腕,代表動脈的位置。
他的脈氣強盛,體魄健壯。
調理脈氣可以改善身體健康。
脈搏、血脈、脈絡、氣血
氣息、氣勢、精氣、元氣
虛弱、無氣、衰弱、憔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