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灌嬰 與 夏侯嬰 ( 滕公 )的并稱。《三國志·蜀志·關羽黃忠等傳論》:“ 黃忠 趙雲 彊摯壯猛,并作爪牙,其 灌 滕 之徒歟?”
“灌滕”是一個曆史人物并稱,具體解釋如下:
灌滕(guàn téng)是漢代兩位著名将領灌嬰與夏侯嬰(滕公)的合稱。這一稱謂源于兩人在漢初的重要地位和軍事貢獻:
該詞在《三國志·蜀志·關羽黃忠等傳論》中被引用,以類比蜀漢将領黃忠、趙雲的勇猛:“黃忠趙雲彊摯壯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可見後世将其作為傑出武将的象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史料。
灌滕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guàn téng。它的意思是指邊界或交界處的低窪地帶。
灌滕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氵”(shui3)水部,右邊是“朕”(zhen1)邊部。
灌滕的筆畫數是11畫,其中“氵”部有3畫,而“朕”部有8畫。
灌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詩經·衛風·淇奧》,其中描述了淇水的情景:“淇奧有穀,彼稼于阗。雖則億萬,君子有終。”詩中的“阗”就相當于灌滕,指的是淇奧水與境界的交界處。
在繁體字中,“灌滕”仍然保留着同樣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固定,與現代存在較大的差異。就灌滕這個詞而言,古代有多種寫法,包括“灌騰”、“灌謄”、“灌籐”等。這些不同的寫法都指代同一個意思。
以下是幾個使用灌滕的例句:
1. 他的家在灌滕的邊界,自然環境非常優美。
2. 這片灌滕地周圍的植被非常茂盛。
3. 我們沿着灌滕一路行進,終于來到了目的地。
灌滕的一些組詞包括:“灌滕地”(指灌滕的地方)、“灌滕區”(指灌滕所在的行政區域)等。
與灌滕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邊界”、“交界處”等。
相反義的詞語有:“高地”、“山丘”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