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that have been achieved is spoiled] 過去的功勞完全廢棄;過去的努力完全白費
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史記·周本紀》
本作“前功盡滅”。謂事将成而失敗,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戰國策·西周策》:“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史記·周本紀》:“今又将兵出塞,過兩 周 ,倍 韓 ,攻 梁 ,一舉不得,前功盡棄。”《紅樓夢》第十三回:“那 賈敬 聞得長孫媳婦死了,因自為早晚就要飛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紅塵,将前功盡棄呢,故此并不在意,隻凴 賈珍 料理。” 魯迅 《華蓋集·犧牲谟》:“因為一個人最緊要的是‘晚節’,一不小心,可就前功盡棄了。”
“前功盡棄”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之前付出的努力或取得的成果因中途失敗而全部白費。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字面解析
深層含義
常用于形容因關鍵性失誤、放棄或意外事件,使長期努力毀于一旦,帶有強烈惋惜或警示意味。例如:
他苦練三年鋼琴,卻因比賽前受傷而前功盡棄。
典故與出處
源自《戰國策·西周策》中養由基射箭的故事:楚将養由基連續百步穿楊,卻在最後一箭因分心失敗,被諷“前功盡滅”。後演變為“前功盡棄”。
使用場景
近義與反義
注意:該成語多用于較嚴重的後果,日常小事(如做飯燒糊)通常用“白忙一場”等口語化表達更貼切。
《前功盡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前面所做的努力全部白費,前期的功勞全部蕩然無存。
《前功盡棄》的拆分部首是從左至右分别是“貝、力、止”,總體部首是“貝”,筆畫數為9畫。
《前功盡棄》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原文是:“夫有分定之者,不可毀悉也。原之而起者,不可廢盡也。後志無取焉,前功盡棄。”意思是指當權者不能完全否定過去的功績,也不能完全廢棄前賢的政策。
《前功盡棄》的繁體字寫作「前功盡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盡」字的上面有一個小口,表示盡情、完全的意思。「棄」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上面的米字旁表示位移,下面的丹字旁表示丢掉、廢棄的意思。
他在公司裡做出了許多貢獻,卻因為一個錯誤讓之前的成就前功盡棄。
前功:指之前所建立的功勞。
盡善盡美:表示完美無缺,做到了極緻。
棄舊迎新:表示舍棄舊的,迎接新的。
功敗垂成:意思是功勞事業陷于失敗之中。
功德無量:意思是做了很多善事,功勞無法衡量。
前途堪憂:表示未來前景不容樂觀,有危險無法繼續發展。
大功告成:表示非常成功,成果豐碩。
功成名就:表示功勞取得了名聲和地位。
身敗名裂:表示名譽受損失,形象崩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