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向上進取。鄉,通“ 向 ”。《漢書·平帝紀》:“令士厲精鄉進,不以小疵妨大材。”
鄉進(xiāng jì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往進取、追求進步,多用于形容人對品德修養或事業發展的積極态度。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展開分析:
基本釋義
“鄉”通“向”(古漢語中常假借),意為“朝向、趨向”;“進”指“前進、進步”。合指心志所向,努力上進的狀态。
例:士君子當以鄉進為志,修身明德。
引申内涵
強調内在驅動性,如《禮記·學記》中“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的進取精神,與“鄉進”的主動追求相契合。
古籍溯源
雖未見于《說文解字》等字書,但“鄉”通“向”的用法在經典中常見。如《漢書·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其中“漸”“摩”隱含引導向善的“鄉進”之意。
近現代應用
梁啟超《新民說》論及“進取冒險精神”,稱“天下無中立之事……不猛進斯倒退矣”,可視為“鄉進”的近代思想诠釋。
在部分方言區(如吳語、閩南語),“鄉進”保留“勤奮向上”的口語化表達,常見于訓勉語境。例如:
“囡仔愛鄉進,讀冊毋通懶。”(孩子要上進,讀書不可懈怠。)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未單列“鄉進”詞條,但對“鄉”通“向”的假借關系及“進”的釋義有系統說明(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03731)。
《古漢語通假字大字典》
收錄“鄉”與“向”通假例證(福建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11065780),佐證詞義本源。
結語
“鄉進”作為承載傳統文化進取觀的詞彙,其價值在于凸顯主體能動性。現代使用雖漸少,但精神内核仍存于“自強不息”“砥砺前行”等當代語彙中。
“鄉進”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iāng jì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本義
指“向上進取”,其中“鄉”為通假字,通“向”(即朝向、方向之意)。這一用法最早見于《漢書·平帝紀》:“令士厲精鄉進,不以小疵妨大材。”,意為鼓勵士人專注進取,不因小過失否定才能。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部分解釋結合“鄉”的字面含義(鄉村),衍生出“在鄉裡得到提拔或晉升”的用法。例如:“他因在鄉村表現突出,最終鄉進為村長。”。
古籍例句
《漢書》中的原句體現了鼓勵士人積極進取的官方态度。
現代例句
通假字辨析
需注意“鄉”在古漢語中常通“向”,因此“鄉進”的核心含義是“進取”,而非局限于“鄉村晉升”。現代引申義可能受字面影響産生歧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權威性差異
部分低權威網頁(如、8)僅重複基本解釋,而中等權威來源(如、3)提供了更豐富的例句和用法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或地方志文獻。
阿環杯中之物辨對鼈泠纏縻癡呆絺繪鸱吻醇樂翢翢倒換道谒電視劇斷雁孤鴻煩酲蕃人匪遑風清感皇恩倌人古北口顧訪黃頭軍回告匠筆奸桀僭嫚經邦論道靖志鈞權昆岡連床臁瘡禮品馬汧木柈凝邃皮肉之苦情同魚水欽惟秦昭盟夷豈若缺月任令塞規傷暮豎直澌亡私子貼襯銅研鼍鳴問道于盲卧翻五保鹹陽小饑小農熙來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