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盡為臣之道者。《淮南子·氾論訓》:“ 成王 既壯, 周公 屬籍緻政,北面委質而臣事之,請而後為,復而後行,無擅恣之意,無矜伐之色,可謂能臣矣。”
(2).高才幹練之臣。《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異同雜語》:“﹝ 曹操 ﹞嘗問 許子将 :‘我何如人?’ 子将 不答。固問之, 子将 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 太祖 大笑。”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朕新委元臣,綜釐重務,爰求貳職,固在能臣。” 明 宋濂 《呂氏孝感詩序》:“﹝ 呂繼道 ﹞階入三品,黃金橫帶,為時能臣。”
“能臣”是漢語中用于形容臣子的詞語,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能臣”指才能出衆、恪盡職守的臣子,通常用于贊頌在政治、軍事等領域展現出卓越能力的人。
恪守臣道者
指嚴格遵循君臣之道,忠誠盡責的臣子。例如《淮南子》中提到的周公,輔佐成王時恭敬謹慎,被稱為“能臣”。
高才幹練之臣
強調實際才幹,指處理政務能力突出的臣子。如《三國志》中許劭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即肯定其治國才能。
經典文獻中的體現
語境差異
現代語境中,“能臣”可擴展用于形容能力突出的團隊成員或組織,例如稱贊企業中的核心骨幹或高效部門。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人物的“能臣”典故,可查閱《三國志》《淮南子》等文獻原文。
“能臣”一詞指的是具備才能、有能力為國家或君主服務的忠誠臣子。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在政治、軍事等領域有傑出才能和忠誠的人。
“能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和“自”,部首是指漢字中構成字義或音節的基本部分。它的筆畫數目分别是6和4,筆畫數是指漢字中所需要的畫次。
這個詞最早出現是在《論語》中,是先秦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論記錄集。其中有一句話:“可與共學,未能臣也。”意思是“可以和他一起學習,但還沒有能夠成為臣子。”通過這個片段可以看出,“能臣”一詞的最初含義是指一個忠誠能幹的臣子。
在繁體中文中,“能臣”這個詞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能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能臣”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例如在清代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和現代沒有太大區别,隻是有些筆畫的書寫順序有所不同。
他被國君任命為首席謀士,成為一位真正的“能臣”。
能力、臣民、臣服、能幹、能事
賢臣、忠臣、能人、才幹
奸臣、無能、庸才、無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