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fore and compensate a bereaved family] 對因戰或因公緻傷、緻殘和犧牲以及病故人員的家屬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安撫
見“ 撫恤 ”。
亦作“ 撫卹 ”。1.撫慰救助。《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 忍良 等以 麻奴 兄弟本 燒當 世嫡,而 賢 撫恤不至,常有怨心。”《晉書·華譚傳》:“于時兵亂之後,境内饑饉, 譚 傾心撫卹。”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江忠烈公》:“時 浙西 大水,公請帑十萬撫卹。” 冰心 《最後的安息》:“同時她又聯想世界上無數的苦人,便拿 翠兒 當作苦人的代表,去撫恤,安慰。”
(2).體恤愛護。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名實》:“公事經懷,每加撫卹。”《南史·蔡徵傳》:“俄敕遣 徵 收募兵士,自為部曲。 徵 善撫卹,得物情,旬月之間,衆過一萬。”《水浒傳》第一○五回:“當事的,平日不将軍士撫恤節制,直到鼓噪,方才給發請受。” 瞿秋白 《餓鄉紀程》二:“良朋密友,有情意的親戚,溫情厚意的撫恤,現在都成一夢了。”
(3).慰問傷殘人員或死者家屬并給以物質幫助。 鄭觀應 《盛世危言·海防中》:“且各兵弁死於戰者無以撫恤其妻子。” 茅盾 《我走過的道路·五卅運動與商務印書館罷工》:“撫恤 顧正紅 家屬一萬元,賠償工人罷工期間的損失十萬元。”
(4).指撫恤金。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五章:“真的死了,倒還可以要他一筆撫恤。”
撫恤是由漢語複合詞"撫"與"恤"構成的動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核心含義為"對因公傷殘人員、烈士家屬等給予物質幫助和精神關懷"[來源1]。該詞最早見于《周禮》中"以恤禮哀寇亂"的記載,古代多指官府對戰争傷亡者的救濟行為,現代已延伸至工傷、災害等社會性撫慰場景。
從構詞法分析:"撫"字本義為用手輕按,《說文解字》釋作"安也",引申為安撫、慰問;"恤"字從"心"從"血",甲骨文字形顯示其與哀悼儀式相關,《康熙字典》注為"憂也,憫也",特指對受難者的體恤。二字組合強化了物質補償與情感慰藉的雙重内涵[來源2]。
法律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第52條明确規定:"國家建立撫恤優待制度,對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和殘疾軍人給予撫恤"[來源3]。常見搭配包括"撫恤金""撫恤标準""撫恤對象",如《工傷保險條例》第39條對工亡職工直系親屬的撫恤金發放作出具體規定。
現代漢語中該詞的語用特征呈現三個維度:①政府主導的法定補償行為,如民政部門發放的烈士撫恤金;②組織内部的人文關懷機制,常見于企事業單位的傷亡補助制度;③特殊語境下的修辭延伸,如"撫恤災民"既包含物資援助也蘊含情感支撐[來源1][來源3]。
“撫恤”指國家或組織對因公犧牲、傷亡、病故人員的家屬,以及傷殘人員提供物質幫助和精神安慰的綜合性保障措施。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如需了解具體撫恤标準或申請流程,可參考政府官方文件或咨詢退役軍人事務部門。
澳溟白葛白鶴翎椑幹腸綫牚距傳杯換盞搗碎電流互感器嫡庶地形家堵嘴廢喪父為子隱閤署供奉曲盥頮孤亭孤懸浮寄漢麻好嬉子洪澤湖畫虎不成反類犬黃天蕩之戰忽冷忽熱昏世徼恩嬌鸾雛鳳教诏畿輔機器人崛然空阒爛手量抹鱗翰曆任麻團門橋棉花絨面傷歐劍青詞欽鸮全盤托出軟功三枿詩颕始終不渝衰妻書寫宿舂歲陰所所踏青脫澀汪波響抃小性兒西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