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芘的意思、藜芘的詳細解釋
藜芘的解釋
藜編的壁障。《三國志·魏志·裴潛傳》“諡曰 貞侯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裴潛 ﹞妻子貧乏,織藜芘以自供。”
詞語分解
- 藜的解釋 藜 í 〔藜蘆〕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細長,花紫黑色,有毒,可入藥。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莖可以做拐杖(亦稱“灰條菜”):藜仗。藜藿(指粗劣的飯菜)。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芘的解釋 芘 ì 古通“庇”。 芘 í 〔芘芣(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一種花草,即錦葵。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藜芘"是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未單獨收錄。其含義需結合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藜”與“芘”的本義及古文獻用例進行解釋:
-
字義解析
- 藜 (lí):指灰藿、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老莖可做拐杖(藜杖)。《說文解字》釋為“艸也”。《本草綱目》将其歸為藜科植物。其意象常與粗劣、荒野相關(如“藜羹”指粗劣的食物,“藜藿”指野菜)。
- 芘 (bì / pí):此處應讀bì,是“庇” 的通假字,意為遮蔽、庇護、覆蓋。《說文解字》:“芘,艸也。一曰芘茮。”但作“遮蔽”解時,實為“庇”的假借。《莊子·人間世》:“隱将芘其所藾。”即用此義。讀 pí 時,可指錦葵或一種有機化合物(芘),但在此詞中不適用。
-
複合詞“藜芘”的含義
綜合二字本義,“藜芘”可理解為:
- 用藜草編織或搭建的遮蔽物:指用藜這類野生植物的莖葉等材料做成的簡陋棚屋、覆蓋物或屏障,用以遮風擋雨或提供蔭蔽。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其材質的粗劣、原始和來自自然的特性。
- 引申義:常用來形容極其簡陋、粗劣的居所或庇護之所,帶有清貧、隱逸或原始生活的意味。
-
文獻佐證與用法
“藜芘”一詞可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以形容隱士或貧寒者的居所環境:
- 《晉書·隱逸傳·孫登》有載:“夏則編草為裳,冬則被發自覆… 無室廬,掘地為窟,得藜芘而寝焉。”此處“藜芘”即指用藜草做成的覆蓋物(如草席、草棚)。
- 後世詩文亦偶見使用,如用以形容山野簡陋居所:“結藜芘以栖身”(意為用藜草搭建遮蔽物來安身)。
總結釋義:
藜芘 (lí bì):指用藜草等野生粗劣材料編織或搭建成的簡陋遮蔽物(如棚屋、覆蓋物)。常用來形容極其粗陋貧寒的居所或庇護之所,多見于描述古代隱士或貧者生活的文獻中。其核心意象在于材質的原始、自然和居所的簡樸。
網絡擴展解釋
“藜芘”一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一、字面含義:藜草編織的屏障
-
構成與用途
由藜莖編織而成的簡易壁障,常見于古代貧寒人家。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裴潛的妻子因家境貧寒,通過“織藜芘以自供”維持生計。
-
植物特性
“藜”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用,全草可入藥,莖部常用于編織生活用具。
二、比喻含義:形容品德與才華
- 引申來源
網頁提到“藜芘”曾被用來比喻文學作品如“美麗的花朵”,後逐漸引申為對品行高尚、才華出衆者的贊美。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是現代對詞語的引申解讀。
三、讀音與易混淆點
- “芘”的讀音:此處讀作pí,與有機化合物“芘”(bì)不同。
- 注意區分:避免将“藜芘”與“藜藿”(泛指粗劣食物)混淆。
若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遇到“藜芘”,通常指藜草編織的屏障;若用于形容人,則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比喻擴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建議優先參考《三國志》等原始文獻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阿郎卑稱悲唶伯世蠶匾草澤槎客逞怪尺鐵沖流寵契大綏丁時怼筆兒女成行反超飯錢法醞鳳冠霞帔高張汗汗鴻漸之翼輝光日新機利覺醒箘簵坑穽逵衢樂道安貧冷視涼不絲兒斂閃立命榴紅龍飙靺韐抹貼擰蔥親慈侵尅窮日熱旱散白三般兒申冤吐氣麝香金濕濕黍稷殊力私樹素習特點土坷垃溫石五更轉屋廬無先香口先公後私洗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