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田的意思、蒐田的詳細解釋
蒐田的解釋
春日田獵。亦泛指田獵。《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遂以蒐田。” 南朝 宋 何承天 《安邊論》:“蒐田非復先王之禮,治兵徒逞耳目之欲。” 宋 曾鞏 《請西北擇将東南益兵劄子》:“臣聞古者兵出於農,故三時耕稼,一時閲武。其於四時蒐田,則又率之從事。”
詞語分解
- 蒐的解釋 蒐 ō 同“搜”①。 即“茜草”。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田的解釋 田 á 種植農作物的土地:田野。耕田。 和農業有關的:田家。田園。 古同“畋”,打獵。 古同“佃”,耕作。 姓。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蒐田(sōu tián)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春季進行的狩獵活動,兼具軍事訓練與禮儀性質。以下是基于傳統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蒐(sōu)
- 本義為“春季打獵”,《說文解字》釋:“蒐,春獵為蒐。”
- 引申為“聚集”“檢閱”,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蒐乘補卒,秣馬利兵。”
來源:《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
-
田(tián)
- 此處通“畋”,指狩獵。《周易·系辭下》:“以田以漁。”
來源:《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
二、詞義内涵
蒐田即“春獵”,是古代“四時田獵”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 季節特性:特指春季進行的狩獵(《周禮·夏官》載:“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 軍事功能:借狩獵演練陣法、檢閱軍隊,《穀梁傳·昭公八年》稱:“因蒐狩以習用武事。”
- 禮儀規範:需遵循禮制,如不捕幼獸、不覆巢(《禮記·王制》)。
來源:《周禮正義》《禮記集解》
三、文化背景
蒐田制度盛行于周代,具有政治與社會的雙重意義:
- 強化統治:諸侯通過蒐田展示武力,震懾周邊部族。
- 生态意識:限定狩獵季節與範圍,體現早期可持續理念。
來源:楊寬《西周史》、許倬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
四、文獻例證
- 《國語·齊語》:“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
- 司馬相如《上林賦》:“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蹵蛩蛩,辚距虛。”(注:“校獵”即蒐田演變形式)
來源:《國語譯注》《文選箋證》
五、現代關聯
“蒐田”一詞雖罕用于現代漢語,但其承載的禮制思想、軍事文化及生态觀念,仍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切入點。相關學術研究可參考:
- 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周禮》《禮記》部分)
-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禮俗辭典》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文獻及學術著作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蒐田”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表示特定季節田獵活動的詞彙,具體解析如下:
基本含義
“蒐田”指春季的田獵活動,後也泛指一般的狩獵。其中:
- “蒐”(音sōu):古同“搜”,本義為春季狩獵,後延伸為檢閱軍隊(如《左傳》中“蒐乘補卒”)。
- “田”:即“畋”,指狩獵。
出處與用例
- 禮儀制度:《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遂以蒐田”,表明其作為古代軍事訓練和禮儀的一部分,春季狩獵需遵循特定規範。
- 曆史文獻:
- 《左傳·隱公五年》提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将“蒐”明确歸為春季狩獵。
- 南朝何承天《安邊論》批評後世“蒐田”偏離周禮初衷,淪為享樂活動。
- 宋代曾鞏則主張恢複“四時蒐田”以強兵備武。
相關詞彙與擴展
- 季節性區分:蒐(春)、苗(夏)、狝(秋)、狩(冬)。
- 軍事功能:田獵活動常與軍隊訓練結合,如《周禮》中通過狩獵演練“坐作進退”等戰術動作。
“蒐田”是周代禮制中規範化的春季狩獵行為,兼具軍事訓練、生态管理(如捕殺破壞農田的野獸)和儀式功能,後世逐漸演變為泛稱狩獵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哀闵白白朱朱牓額保衛辨水冰锷參堂婵聯嘲叱茶亭春女春生秋殺大春嗲聲嗲氣鬥豔斷木對保度身耳快二勝環法眷覆試負重涉遠幹嘉學派羔雁公沙缑氏山國事訪問虎将胡支對噭嘑金寶扃試來複螺紋劣時臨長滿目蕭然面洽妙舞内廷糯米偏威聘召茜裙起降傾壺人喊馬嘶人治融合為一溽露弱袂升課瞤息私鬻文證武會試五英舷邊鄉誼諧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