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衮衣黼裳。古代帝王或上公的禮服。 元 王構 《翰林承旨姚樞贈谥制》:“肆朕纂承之始,於公簡旌之深,槐序延登,衣仍衮黼。”
衮黼(gǔn fǔ)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特指古代帝王或高級貴族禮服上特定的紋飾組合,具有鮮明的禮制與等級象征意義。以下從詞義構成、文化内涵及文獻依據三方面詳細解析:
衮(gǔn)
本義指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官職)所穿的繡有龍紋的禮服。《說文解字》釋:“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于下裳。”其核心特征是以“卷龍”(盤曲的龍形)為紋飾,象征至高權威。
黼(fǔ)
指古代禮服上黑白相間的斧形花紋。《周禮·考工記》載:“白與黑謂之黼”,其紋樣取斧之形,寓意決斷果敢,多用于帝王、諸侯的冕服。
衮黼合義
二字連用,專指帝王禮服中“衮衣”與“黼紋”的組合。《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衮黼,衮衣和黼裳,古代帝王或上公的禮服。” 其核心指向最高等級的禮儀服飾,是身份與權力的視覺符號。
等級标識
衮黼作為“十二章紋”(帝王禮服十二種紋飾)的核心組成部分,嚴格限定于最高統治階層使用。《禮記·禮器》載:“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衮,諸侯黼……”印證衮黼為天子專屬,違制僭用屬重罪。
紋飾功能
二者結合,構成君權神授與治國理政的雙重象征體系。
經典注疏
《周禮·春官·司服》鄭玄注:“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衮冕。”賈公彥疏:“衮冕者,衮衣與冕,衣有龍、黼之章。” 明确指出衮冕之服包含黼紋,為禮制原典依據。
史學著述
清代學者孫诒讓《周禮正義》考釋:“衮衣畫龍,黼裳繡斧,二者相配為天子大禮之服。” 從禮器制度角度闡明衮黼的形制與功能。
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9卷):“衮黼:衮衣和黼裳。古代帝王或上公的禮服。” 此釋義綜合曆代文獻,具現代辭書權威性。
參考文獻來源
“衮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身份人物的服飾,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衮黼(拼音:gǔn fǔ,注音:ㄍㄨㄣˇ ㄈㄨˇ)指古代帝王或上公(高級官員)所穿的禮服,由“衮衣”和“黼裳”兩部分組成。其中:
元代王構在《翰林承旨姚樞贈谥制》中記載:“衣仍衮黼”,意為姚樞在重要場合仍穿着衮黼禮服,體現其身份與功績。
“衮黼”一詞在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禮制,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典籍。
剝喪被迫冰盞赤绋串用麤袍糲食凋霜貳膳風馳霆擊符樣高棱亘天恭莊顧忌痕撻灰槁灰心揃落嗟驚解饷介峙急流荊姬矜愍金芝慷慨捐生兩合公司缭牆靈蠯禮帖柳條帽禮筵漏失蘿藦戮撻緑車麥秀蠻裔魔怪耐格内官能否偏惠遣使取告戎儲上遂沈思士旅使者收住霜鹘傝茸髫稚砣子塗炭生靈吻儒溫軟縣斷斜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