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喪的意思、剝喪的詳細解釋
剝喪的解釋
(1).傷亡;喪亂。《書·泰誓中》:“剝喪元良。” 孔 傳:“剝,傷害也。”《宋書·謝靈運傳》:“是故升平難於恒運,剝喪易以橫流。” 唐 陸龜蒙 《田舍賦》:“加以上多而下寡,不勝剝喪之苦,轉徙盜聚而充熾焉。”
(2).衰敗。 宋 司馬光 《京房對漢元帝》:“天實剝喪 漢 室,而昏塞 孝元 之心,使木石不可得入。”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本根剝喪,神氣旁皇。”
詞語分解
- 剝的解釋 剝 ā 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東西:剝皮。剝花生。 剝 ō 義同(一),用于複合詞:剝奪。剝削(?)。剝落。剝蝕。生吞活剝。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喪的解釋 喪 (喪) ā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喪事。喪禮。喪亡。喪假(?)。喪亂。治喪。吊喪。 喪 (喪) à 丢掉,失去:喪失。喪生。喪偶。喪膽。喪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喪(情緒低落,精神委靡)
網絡擴展解釋
“剝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傷亡;喪亂
指因戰亂、災難等導緻的生命損失或社會動蕩。
- 例證:
《尚書·泰誓中》提到“剝喪元良”,孔傳注解“剝”為“傷害”;唐代柳宗元《遊南亭夜還叙志》詩雲“屯難果見淩,剝喪宜所遭”。
-
衰敗;沒落
多用于描述國家、制度或精神的衰退。
- 例證:
宋代司馬光在《京房對漢元帝》中稱“天實剝喪漢室”,魯迅《破惡聲論》亦用“本根剝喪”形容文化根基的衰微。
二、文獻引用特點
-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文及曆史評述,如《宋書·謝靈運傳》以“剝喪易以橫流”暗喻亂世,明代高遜志詩中亦借“剝喪”表達命運坎坷。
- 注音多為bāo sàng,部分文獻注為bāo sāng。
三、使用語境
多用于描述宏觀層面的社會動蕩或抽象概念的衰退,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剝喪(bō s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我将為您提供有關該詞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剝字的主要部首是刀,字形比較簡單,總共有4畫。
來源和繁體:
剝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是由"尢"和"谷"兩個部首組合而成的。在繁體字中,剝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剝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籀文和隸書中,剝字的形狀稍有差異,但整體上仍然能夠辨認出來。
例句:
1. 他的財産被剝喪一空。
2. 那個國家正在經曆剝喪文化的沖擊。
組詞:
剝喪不常用于組詞,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剝奪、喪失等。
近義詞:
剝喪的近義詞包括剝奪、掠奪、沒收等。
反義詞:
剝喪的反義詞包括獲取、獲得、擁有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滿足您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