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卑賤;無能。 唐 韓琬 《禦史台記·趙仁獎》:“ 睿宗 朝,左授 上蔡 丞,使於京,訪尋臺中舊列,妄事歡洽。禦史 倪若水 謂 楊茂直 曰:‘此庸漢,妄為傝茸。’”
“傝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與“阘茸”相近,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低劣、卑微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庸碌低劣
指才能平庸、品行低下的人或事物,常含貶義。例如《楚辭·劉向〈九歎·憂苦〉》中“雜班駮與闒茸”即用此意。
卑微、卑賤
形容地位或人格的低下,如貫休詩句“闒茸復埃塵”即表達對卑微狀态的感慨。
“傝茸”與“阘茸”實為同一詞彙的不同寫法(“傝”與“阘”為異體字或形近通假),現代漢語中多寫作“阘茸”。此外,“茸”字單獨可表細軟、初生之态,如“鹿茸”,但組合成“傝茸”時含義截然不同。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常見于古典文獻中。若需具體例證,可參考《楚辭》《漢書》等典籍。
傝茸(tǎng róng)是一個漢字詞,結構為聲符合體字,是由“傝”和“茸”兩個字組成的。下面為您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傝茸的左邊部首是“亻”(人字旁),右邊是“艹”(草字頭)。筆畫總數為16畫。
傝茸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大緻可追溯至古代漢字演化過程中。它結合了人物形象“傝”的表示方式和植物形象“茸”的表示方式,同時在意義上也對應了這兩個字的含義。
《康熙字典》中沒有關于傝茸的繁體字記錄,因此其繁體形式可能并不存在。
由于傝茸在現代屬于生僻字,古代漢字寫法可能也比較少見。若要根據結構和部首的古代寫法推測,大緻可以以“傝”字的古代寫法為基礎,加上表示植物的“茸”字旁,形成古代寫法。
他的頭發像傝茸一樣豐盈而有光澤。
傝茸屬于較為生僻的漢字,其相關組詞較少。根據字義可組成一些詞語如:傝茸之美、茸茸乂乂、豐茸盈盈等。
傝茸是一個獨特的字詞,沒有明确的近義詞。
傝茸是一個獨特的字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