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冰盞的意思、冰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冰盞的解釋

舊時賣冷食、冷飲或其他食品者所擊的銅盞。 明 劉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元旦》:“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門外寶炬争輝,玉珂競響……更間有下廟之博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良可聽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遠遠在牆外賣涼貨的小販敲着‘冰盞’--那是一對小酒蠱似的黃晶晶的銅器,疊在掌中,可互擊作響--叮泠有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冰盞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特征的器物名詞,指古代盛放冰塊或冰鎮飲品的容器,常見于明清時期。以下從形制、用途、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器物形制與材質 冰盞多為銅制或陶瓷質地,形似碗盞而略深,口沿外翻便于持握,底部常設三足或圈足以隔熱。《清稗類鈔》記載其"徑三寸許,高倍之",說明其小巧便攜的特性。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銅胎掐絲琺琅冰盞,器身錾刻纏枝花紋,印證其兼具實用與工藝價值。

  2. 實際使用場景 主要應用于夏季消暑,功能包含:

    • 冰鎮瓜果:将冰塊墊于盞底,上層放置時令水果保鮮
    • 冷飲盛器:盛裝酸梅湯、冰酪等消暑飲品
    • 祭祀禮器:部分文獻顯示用于宗廟祭祀時供奉冰品
  3. 文化意象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盛夏意象符號,如《紅樓夢》第三十四回"襲人送冰盞與寶玉"的情節,既反映貴族生活細節,又暗喻人物關系。老北京俗語"打冰盞"特指走街販賣冷飲的職業,該詞收錄于《北京話詞典》,印證其語言活化石價值。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華書局電子版)
  2. 故宮博物院官網館藏文物數據庫
  3. 呂叔湘《北京話詞典》商務印書館1990版

網絡擴展解釋

“冰盞”是舊時中國民間用于售賣冷食、冷飲的響器,其含義及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冰盞是由兩枚銅制碟形碗組成的敲擊器具,主要用于吸引顧客注意。小販通過敲擊發出清脆的“嘀嘀嗒嗒”聲,常見于冷飲、酸梅湯、果子幹等夏季食品的售賣場景。

二、結構與使用

  1. 材質:生黃銅制成,表面磨光。
  2. 形制:碟形碗狀,使用時夾在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小指托住下方碗底。
  3. 發聲原理:通過上下碗的碰撞産生節奏聲響,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其聲“磕磕”。

三、曆史與場景

四、文化意義

作為傳統市井文化的代表,冰盞聲曾是老北京夏季的标志性聲音符號,承載着市井生活記憶。現代多作為民俗表演道具重現(如長廊民俗展示)。

注:部分資料将“冰盞”解釋為比喻冷漠的成語,但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響器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編譯别解避路比目長日産穑車梁木瘅瘧刀瘢倒頭經德意志第三帝國雕幾斷崖式惡類貳珍返期發潛焚錢糧服勞蓋簾幹止耕讀格針閨薄桂戚過壓鶴仗黃屦讙豗環介揀相激勉警報器捐袂谲險絶種磕詐狂暴良駿鐐盎六币羅天大醮鹵素憫然氣令窮夜棄妻秋嘗筌緒趨庭渠伊入場券如鳥獸散蛇食鲸吞十大曲屍啓收賄推溝孝子慈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