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灰槁的意思、灰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灰槁的解釋

見“ 灰心槁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灰槁(huī g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意象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物體失去生機後呈現的幹枯、衰敗狀态,常引申為精神或生命的枯竭消亡。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角度分層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物質形态的幹枯

    指草木、物體燃燒或衰敗後失去水分與活力的狀态。

    例證:

    《莊子·知北遊》:"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形體如枯骨,心神似冷灰)

    此處"灰槁"隱喻身心俱滅的寂滅狀态。

  2. 色彩與質感的具象化

    "灰"強調黯淡無光的色澤,"槁"突出幹硬脆弱的質地,二者疊加強化枯萎意象。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槁"為"枯幹","灰槁"即"如灰燼般枯槁" 。


二、引申義與哲學意涵

  1. 精神層面的消亡

    道家與佛家常以"灰槁"喻指超脫物欲、心境寂然的境界。

    例證:

    《景德傳燈錄》:"心如木石,狀若灰槁。"(心境如木石無知,形貌似灰燼枯槁)

  2. 生命力的終結

    古典文學中用以象征生命凋零或理想幻滅。

    例證:

    白居易《渭村退居》:"形骸同灰槁,榮利等浮萍。"(軀體如同灰槁,名利視若浮萍)


三、現代用法與詞性


四、古籍溯源與演變

該詞定型于戰國至漢代哲學文本,早期作"灰槁"或分用"灰""槁":


結論:灰槁從具體物象的"枯萎"深化為精神"寂滅"的哲學符號,承載中國傳統文化對生死、超脫的思辨,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其書面化、文學化的表達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灰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ī gǎo,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灰槁”源自成語“灰心槁形”,字面可拆解為“灰”(死灰)和“槁”(枯槁),合指人的精神萎靡、形體枯瘦,形容極度消沉或衰敗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因年老、疾病、長期壓力等導緻的生理與心理雙重衰弱。


二、出處與典故

  1. 《莊子·齊物論》:
    原文提到“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奠定了“灰槁”的哲學基礎,比喻摒棄雜念、超脫物外的境界。但後世多取其字面消極意義。
  2. 宋代蘇轼的引用:
    如《乞加張方平恩禮劄子》中“灰心槁形,與世相忘”,指友人因失意而形神枯竭,強化了成語的消沉意象。

三、應用場景

  1. 形容人的狀态:
    • 生理層面:長期患病或衰老導緻的身體虛弱,如“他病後灰槁,不複往日神采”。
    • 心理層面:重大打擊後的意志消沉,如“經曆失敗後,他心如死灰,形如槁木”。
  2. 形容事物的衰敗:
    可指荒廢破敗的景象,如“戰火後的村落一片灰槁”。

四、近義詞與延伸


五、示例造句

  1. 她守寡多年,生活如死灰槁木,毫無生氣。
  2. 廢墟中灰槁的殘垣,無聲訴說着往昔繁華。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鬼求神百隸拜義笨頭笨腦材大難用操植車幰村聲大放厥辭大質對襟貳樞防塵房戶飛矢幹海艮嶽荷花澱合尊江雞介狄徑須九旋倦敗橘絡坑爹誇說樂郊列谏陵橫僇民芒硝氂纓門印妙勤目熟偶戲蒲弋僑松青年會情親青帏奇勝臍噬裙帽食藿懸鹑師姆梳裹摅畧私車私易台令跳搭挑雪填井棁杖王維圍裹五體嗚咂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