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蠻荒之地。《文選·王粲<贈士孫文始>詩》:“無曰蠻裔,不虔汝德。” 劉良 注:“無以為蠻夷荒裔之國不敬汝德。”《明史·鄭履淳傳》:“以蠻裔為關門勁敵,以錢穀為黎庶脂膏。” 清 張際亮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天語監司乃大臣,古聞蠻裔多羣丑。”
“蠻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拆解
文獻例證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軍事或詩歌中,強調地理與文化上的邊緣性,如清代張際亮詩句“古聞蠻裔多群丑”。
少數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粗野不文明的後代”。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誤讀或引申,需謹慎使用。
“蠻裔”一詞指的是與“蠻族”關聯的後代,常用來指代原始、野蠻或不文明的人。
蠻(虍+月):虍是左邊的部首,表示動物;月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肉。
裔(衣+殳):衣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衣服;殳是右邊的部首,表示殺伐之法。
“蠻裔”一詞源于古代漢字文化,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抑》一章中。
在繁體字中,“蠻裔”分别寫作「蠻裔」。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蠻字的變體有許多種,常見的有「蠻」和「蠻」。
裔字在古代寫法中較為固定,幾乎無變體。
1. 他是蠻族的蠻裔,行為粗魯且缺乏文化修養。
2. 這個地區的居民盡管是蠻裔,但他們過着簡單而自給自足的生活。
1. 蠻荒:描述原始、未開化的田野或地方。
2. 蠻夷:指原始、未開化的部落或民族。
3. 蠻橫:形容行為粗暴、無禮。
1. 野蠻:強調原始、粗野、未開化。
2. 未開化:形容沒有受過文明教育或是文化程度低下。
文明:指符合道德和文化規範的行為和思想。
開化:形容受過良好教育,有文化修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