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解饷的意思、解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解饷的解釋

運送銀糧。《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子中 讨下差來,解餉到 山東 地方,就便回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求他再給我一個密保,再委一個報銷或解餉的差使雲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解饷是漢語曆史詞彙,特指明清時期官府押送、轉運饷銀(軍費或稅款)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字義解析

    “解”取“押送、運送”之義(《漢語大詞典》),“饷”指軍糧或軍費(《辭源》)。二字組合明确指向押運軍費銀兩的官方行為,屬財政與軍事交叉術語。

  2. 曆史制度背景

    明清時期,中央政府需将稅收銀兩由地方運往京師(“京饷”)或邊疆軍營(“協饷”),此過程稱“解饷”。例如:

    《明史·食貨志》載:“各省稅銀,歲終解饷京師。”

    清代《戶部則例》規定:“州縣征銀,委官解饷,兵丁護行。”

  3. 操作流程與風險

    解饷需嚴格制度:州縣官員将稅銀熔鑄為官錠,加蓋印信後,由官兵押運至指定倉庫。途中常遇劫掠,故《清實錄》多次記載“解饷遇盜,護兵死傷”事件,側面印證其高風險性。

延伸關聯概念

權威參考: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解”為輸送;《中國曆史大辭典·明清卷》(上海辭書出版社)詳載解饷制度;《明史》《清實錄》為原始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解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解饷”指運送銀糧,尤其是官方或軍隊的糧饷。其中:

2. 構成分析

3. 相關擴展

總結
“解饷”是古代對押送官方銀糧任務的特定稱呼,常見于明清小說及曆史文獻中。若需進一步了解“饷”的演變或相關制度,可查閱《中國曆代職官辭典》等專業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盞陛階碧髓不謀而合崇絶叢葬跌蹏豆腐衣杜弊清源封匦棼梁忿懑勾戲矽肺貴秀過拜國公還京樂禾稼黃線繖悔懼回紋晖暎驚怕扃戶寄任機械運動具器食狙伺鞫爲茂草坎井之蛙吭唧連城寶鯪鯉利惹名牽龍超路菜髦峤濃妝淡抹栖泊青殿秦漢子侵田人心莫測乳梨散宕三已心篩酒束理順理成章蜀箑索葛他岐天青委仰文實窩子嫌犯鹹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