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鮮卑語。哥哥。《晉書·四夷傳·吐谷渾》:“ 鮮卑 謂兄為阿幹, 廆 ( 慕容廆 )追思之,作《阿幹之歌》。”《魏書·吐谷渾傳》:“ 若洛廆 追思 吐谷渾 ,作《阿幹歌》, 徒河 以兄為阿幹也。”
“阿幹”是古鮮卑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哥哥”。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具有特定文化背景:
核心釋義
源于鮮卑族語言,用于稱呼兄長。例如《晉書·四夷傳》記載:“鮮卑謂兄為阿幹”,慕容廆因思念兄長吐谷渾而作《阿幹之歌》。
曆史典故
十六國時期,前燕開國君主慕容廆的庶兄吐谷渾率部西遷,慕容廆追悔後創作《阿幹歌》,成為鮮卑族重要樂曲,後演變為北朝民歌《阿幹西》的源頭。
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提到該詞也可用于尊稱地位較高者,但主要語境仍以親屬稱謂為主。
語言演變
隨着鮮卑族漢化,“阿幹”逐漸被漢語詞彙替代,但通過《阿幹歌》等文化載體保留了語言痕迹。
注:不同文獻對詞源的描述高度一緻,但具體使用場景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若需更深入的語義演變考證,可查閱《魏書·吐谷渾傳》等原始史料。
阿幹(ā gān)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因懶散或不積極而缺乏活力、精神或動力。
阿幹的部首是阝(阜)字旁,總共有10個筆畫。
阿幹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之一可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阿”字,用于表示敬辭或對親近的人的美稱。而“幹”字常用來形容樹木枝幹上的一節,引申為人的精力或動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阿幹”這個詞。
阿幹的繁體字為「阿幹」。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常将阿幹寫作「阿乾」或者「阿幹」。
1. 他今天真是阿幹,一點也不積極。
2. 這個項目需要你們發揮阿幹的精神。
阿幹沒有常見的組詞,它通常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使用。
近義詞包括懶散、無精打采、無動力。
反義詞包括積極、有活力、精神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