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收斂。 明 劉基 《郁離子·鷹化為鸠》:“虺然而鷹鳴焉,羣鳥皆翕伏。”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雖猛氣之翕伏,終奇形之突兀。”
"翕伏"是漢語中較少使用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結構和古代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從《漢語大詞典》的記載來看,該詞由"翕"與"伏"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327頁):
一、字義解析 "翕"字在《說文解字》中解作"起也",後引申為收斂、閉合之意,如《詩經·小雅》"兄弟既翕"即取聚合之義;"伏"字本義為犬伺人而伏,後泛指俯卧、潛藏,《周易·系辭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即用此義(《王力古漢語字典》第1198、1356頁)。
二、整體釋義 二字合用時,根據《故訓彙纂》的歸納,可作兩種理解:
三、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保留在特定成語和文學創作中,如"翕伏待時"可形容積蓄力量的蟄伏階段。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此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6)。
“翕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ī fú,其核心含義為收斂、收縮,通常用來描述事物或行為向内聚攏、隱藏的狀态。
字義拆分
組合詞義
兩字結合後,“翕伏”強調一種主動的收斂行為,既包含物理上的收縮(如動物蜷縮),也可形容氣勢、情感的克制與隱藏。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境,例如描述自然現象(如“枝葉翕伏于風中”)或人物姿态(如“翕伏身形,悄然前行”)。
由于現有資料有限,以上解釋主要基于單字含義及常見搭配推導。如需更權威的出處或例句,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傲色标點符號懲懼赤縣鹑尾楮錢寸丹戴大帽子婓婓非儀佛舍個别各色名樣寒牎貨場活脫兒講劘建章筋竿汫洲駃騠狂獐老氣橫秋廉質曆曆六列龍擡頭露酎眉痕門構弭耳莫賀弗木馬鬧動偶變投隙飄逝窮原竟委啟用趣禅若邪三荊召棠聖子神孫市聲侍禦師誰誰説不盡説天良四離四三談詠銅焦徒官無巧不成話武學鄉夢小釀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