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 侃 少為 尋陽 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鮓遺母。 湛氏 封鮓及書,責 侃 曰:‘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後以“還鮓遺書”為賢母教子為官清廉之典。 明 吾丘瑞 《運甓記·牛眠指穴》:“剪髮剉薦,遂成孺子高名;還鮓遺書,慮玷居官清節。”
“還鲊遺書”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其含義與《晉書》中陶侃母親湛氏教育兒子為官清廉的故事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典故來源
出自《晉書·列女傳·陶侃母湛氏》()。陶侃年輕時任尋陽縣吏,監管魚梁(捕魚設施),曾将一罐腌魚送給母親。其母湛氏不僅退回腌魚,還寫信責備道:“你身為官吏,用公家物品送我,非但不能讓我欣慰,反而增添我的憂慮!”以此教導兒子廉潔奉公。
象征意義
這一典故被後世用作賢母教子清廉的典範(),強調家庭教育對官員品德的重要影響。明代戲曲《運甓記》中也引用此典,進一步強化其文化意涵()。
需注意,“遺書”在成語中特指“訓誡書信”,與現代“臨終遺言”或“前人著作”(如、7提到的含義)不同。此處語境明确指向母親對兒子的告誡信。
“還鲊遺書”不僅是一個曆史故事,更承載了中華文化中重視清廉品德與家庭教育的價值觀。
《還鲊遺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相傳鲊這個姓氏已經絕後,沒有後代了。
《還鲊遺書》這個詞由3個漢字組成:還、鲊、遺。其中“還”是從“辶”部和“⼤”構成,拼音為“hái”,共有6畫;“鲊”是從“魚”部和“⾈”構成,拼音為“zhā”,共有12畫;“遺”是從“⾈”部和“⼟”構成,拼音為“yí”,共有18畫。
《還鲊遺書》這個詞源自古代傳說中的故事。據說有一個姓鲊的人,他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女兒。為了延續鲊氏的血脈,他在臨死之前給女兒寫了一本遺書,希望她能夠生下一個兒子,以保留鲊氏的後代。
《還鲊遺書》的繁體字為《還鱣遺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和現代寫法有所不同。關于《還鲊遺書》中的漢字,具體的古代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在演變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1. 他是如此懷念自己的祖宗,仿佛攜帶着一本《還鲊遺書》。
2. 長輩們常常告誡我們,要珍惜家族的傳統,不能讓鲊氏這樣的姓氏絕後。
組詞:遺書、血脈、衍生、傳承
近義詞:斷後、息代、絕種
反義詞:後繼、傳宗、繁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