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革的意思、馬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革的解釋

見“ 馬革裹屍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革”是漢語詞彙,常用于成語“馬革裹屍”,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馬革”指馬皮,古代戰争中常用馬皮包裹戰士的遺體,後引申為“為國捐軀”的象征。

  2. 成語延伸
    “馬革裹屍”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強調軍人視死如歸的氣節。例如《後漢書·馬援傳》中記載:“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二、典故與出處

  1. 曆史背景
    成語源自東漢名将馬援的故事。他年過六旬仍主動請纓出征,并留下名言:“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

  2. 古籍記載

    • 《隋書·李圓通陳茂等傳論》:“符馬革之願,快生平之心。”
    • 唐代慧倔《問侯方兒來寇》:“羊皮贖去士,馬革斂還屍。”

三、使用場景與引申義

  1. 象征意義
    形容為正義、國家或信仰奮不顧身的精神,如:“軍人的生命應表現在沙場,縱然馬革裹屍,也是死得其所。”。

  2. 現代應用
    可用于贊頌英雄氣概,或激勵奉獻精神。例如:“面對困境,他展現出馬革裹屍般的決心。”。


四、相關擴展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革的意思

馬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馬的皮革。在古代,馬革通常用來制作盾牌或防護衣,因此也可指戰争擋箭牌或保護。

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革的拆分部首是馬和革。馬是表示馬匹的意思,革是表示皮革的意思。

馬的筆畫數為3,革的筆畫數為9。

來源

馬革一詞源于《尚書·周書·進德》:“天之面,不測之禍福,至于此乎!君子失時,故守時。其身正而不化,雖有周公之大器,晉文之明德,禍福不至于他人。昔晉文公駕遠馬不逸,及其近馬革不成。”它形象地描述了晉文公事先死馬皮書的故事。

繁體

馬革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馬革」,部首與簡體相同,符號稍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作「馬革」,形象地表現了馬皮革的來源和使用。

例句

1. 為了保護自己,戰士們用馬革制作了堅固的盾牌。

2. 這個古老的防護衣是用真正的馬革做成的。

組詞

馬鞍、馬具、馬車、革命、革新、革命。

近義詞

馬皮、馬靴、馬蹄。

反義詞

馬肉、革命、革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