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研究古文經、古文字之學。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序》:“是以治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 徐彥 疏:“《左氏》先著竹帛,故 漢 時謂之古學;《公羊》 漢 世乃興,故謂之今學。” 漢 許沖 《上<說文解字>書》:“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 慎 ,本從 逵 受古學。” 段玉裁 注:“古學者,《古文尚書》、《詩毛氏》、《春秋左氏傳》及《倉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學也。”《後漢書·鄭玄傳》:“中興之後, 範升 、 陳元 、 李育 、 賈逵 之徒争論古今學,後 馬融 答 北地 太守 劉瓌 及 玄 答 何休 ,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 明 楊慎 《譚苑醍醐·莊子解》:“《莊子》為書……士無古學,不足以知之。”後泛指研究古代文化學術。 胡適 《<國學叢刊>發刊宣言》:“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
(2).科舉功令文字如策論、律賦、經義、八股文、試帖詩以外的經史學問,稱古學。 宋 李幼武 《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六:“﹝ 呂希哲 ﹞從 王安石 學。 安石 以為:凡士未官而事科舉者,為貧也;有官矣,而復事科舉,是僥倖富貴利達,學者不由也。公聞之,遽棄科舉,一意古學。”《儒林外史》第四六回:“ 唐二棒椎 道:‘ 老華 ,我正有件事要來請教你這通古學的。’ 虞華軒 道:‘我通甚麼古學,你拿這話來笑我。’”
“古學”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漢代學術範疇
指研究古文經(如《古文尚書》《毛詩》《左傳》)及古文字(如倉颉古文、史籀大篆)的學問,與“今文經學”相對。漢代學者如許慎、鄭玄等推動古學發展,使之成為經學重要分支。
擴展至古代文化學術
後世将“古學”泛化為對古代文化、學術的研究。例如胡適提到“古學大師”時,即指精通傳統學術的學者。
在科舉體系中,“古學”特指科舉考試規定文體(如八股文、試帖詩)之外的經史學問。例如宋代呂希哲放棄科舉後專攻古學,即轉向經史典籍的深層研究,而非應試技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說文解字》與古學的關系),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古學》是指研究古代文明、文化、曆史以及古代學問的學科。它主要關注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古學》這個詞由“古”和“學”兩個字組成。
“古”的部首是“口”,總筆畫數是5。
“學”的部首是“子”,總筆畫數是8。
古學作為一個學科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中國,它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學派。儒家通過對古代經典文獻的研究和傳承,創建了古學這個學科。
《古學》是古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字形結構、筆畫順序等方面存在差異。古漢字的字體呈現出獨特的風貌,更強調筆畫之間的順序和平衡。
1. 學習古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代人們的智慧和思想。
2. 我們需要學習古學知識,以便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們的文化遺産。
組詞:古學家、古學研究、古學知識
近義詞:古代學問、古代文化研究
反義詞:現代學問、當代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