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嗟籲痛惜。《漢書·劉歆傳》:“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諸阿附 卓 者皆下獄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君為王臣,世受 漢 恩,國主危難,曾不倒戈, 卓 受天誅,而更嗟痛乎?”《晉書·孝友傳·孫晷》:“尚書 張國明 ,州土之望,表薦 晷 ,公車特徵。會卒,時年三十八,朝野嗟痛之。”
嗟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嗟”與“痛”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因悲傷、哀歎而深感痛心。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嗟痛”指因遭遇不幸或感懷世事而發出的悲歎與痛惜之情,強調情感上的深切哀傷。
二者結合,凸顯因哀憫引發的精神痛苦,常見于悼亡、懷古或感時題材。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文獻,例如:
《尚書·周書·金縢》: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後,公乃為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蔔!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後世注疏常以“嗟痛”形容周成王得知真相後對周公的愧疚與悲痛。)
清代學者王引之《經義述聞》考證認為,“嗟”在古文中可作語助詞,但“嗟痛”中的“嗟”仍保留實義,與“痛”構成并列結構。現代權威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第3卷)收錄該詞,釋義為“悲歎痛心”(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
“嗟痛”是承載厚重哀思的文言詞彙,其使用需結合具體曆史文化語境。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閱《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或《經義述聞》相關章節。
“嗟痛”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ē tò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嗟痛”指因悲傷或不幸而産生的深切痛惜與感歎,多用于表達對人事的哀歎與惋惜。例如《漢書·劉歆傳》中“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闵,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即用此詞表達對時局的痛心。
“嗟痛”屬書面用語,常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在于通過歎息(嗟)與痛苦(痛)的結合,傳遞深切的哀傷或遺憾,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情感指向。
昂屹百牢關班禅璧珰禀才逋竄不見圭角沖暗刍尼春淺摧顔疍戶得桂惰君耳鳴凡臆風霾膏晷公啓挂紅過來過去榖皮鼓鬐行家生活橫排黃師子槳葉較勝賈師金觥康濟劻襄擽捋冷飕飕廉潔奉公連袂留歡落網馬倌餒魂旁縣彊圉淺言且并清操慶煙榮衰三箧首虜率睡國朔塞貪憸剃發令廷臣同來育頭癢搔跟土邦違費小題心腹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