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鴨的頸毛。《急就篇》卷二:“春草雞翹鳧翁濯。” 顔師古 注:“鳧者,水中之鳥,今所謂水鴨也。翁,頸上毛也。”亦指水鴨。 清 曹寅 《三月二十六日登舟值雨漫題》詩:“水草差差飛燕子,衾裯淰淰對鳧翁。”
(2).雄雞。《北齊書·上洛王思宗傳》:“先是童謡雲:‘ 中興寺 内白鳧翁,四方側聽聲雍雍,道人聞之夜打鐘。’時丞相府在北城中,即舊 中興寺 也。鳧翁,謂雄雞,蓋指 武成 小字 步落稽 也。”
“凫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兩個主要釋義,具體如下:
此釋義源于《急就篇》中的記載:“春草雞翹鳧翁濯。”漢代學者顔師古注釋:“凫者,水中之鳥,今所謂水鴨也。翁,頸上毛也。”。這裡的“翁”指鳥類頸部的羽毛,因此“凫翁”字面意為水鴨的頸部羽毛,後來也可借代指水鴨本身。
這一釋義出自《北齊書·上洛王思宗傳》中的童謠:“中興寺内白凫翁,四方側聽聲雍雍,道人聞之夜打鐘。”據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的小名為“步落稽”,而“凫翁”在此處隱喻雄雞,可能與當時的地域方言或文化隱語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文獻背景,可參考《急就篇》《北齊書》等原著。
凫翁這個詞指的是野鴨和漢族老人。在這個詞中,凫指的是一種野生的鳥類,翁則表示人的意思。所以,凫翁可以指代野鴨或漢族老人。
凫翁的拆分部首是鳥,筆畫數為13劃。
凫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凫鹄》中的一首古代詩歌中。後來,這個詞逐漸在文言文中使用,并廣泛傳播。
凫翁的繁體為鳬翁。
在古代漢字中,凫翁的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現在相似。
1. 湖邊有隻凫翁在嬉戲。
2. 這位老凫翁經驗豐富,是我們的引路人。
凫翁這個詞可以作為一個主要成分,用于組成其他詞語,比如凫翁草、凫翁潭等。
凫翁的近義詞包括鴨子和老人。
凫翁的反義詞在意思上可以是其他種類的鳥類或年輕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