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蜩的意思、馬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蜩的解釋

蟬之一種。即蚱蟬。《爾雅·釋蟲》:“蝒,馬蜩。” 郭璞 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蜩。” 清 恽敬 《釋蟪蛄》:“蜩蜋、蜩螗、蜩蝒、馬蜩,皆夏蟬也……自其大言之曰馬。”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蚱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蜩是漢語中對蟬科昆蟲的一類古稱,專指體型較大的蟬種。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蜩”為蟬的統稱,“馬”在此作形容詞前綴,表“形體較大”之意。這一名稱源于古代方言對蟬類生物的細分,《爾雅·釋蟲》記載:“蜩,……大而黑者謂之馬蜩”,可見其體色特征。

從生物學特征分析,馬蜩多指蚱蟬屬(Cryptotympana)昆蟲,成蟲體長可達5厘米,翅展約12厘米,頭部寬大且複眼突出,符合古籍中“黑而大”的描述。其鳴聲響亮,常見于夏季林間,《詩經·豳風·七月》中“五月鳴蜩”即描述了此類昆蟲的生态習性。

在方言使用層面,《方言》第十一卷明确記載:“蟬,楚謂之蜩,宋衛之間謂之螗蜩,陳鄭之間謂之螂蜩,秦晉之間謂之馬蜩”,印證該詞具有地域性指代差異。現代昆蟲學研究中,蚱蟬的拉丁學名_Cryptotympana atrata_仍保留着與古稱對應的分類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馬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生物學和文學比喻兩個角度理解:

  1. 生物學定義
    馬蜩是蟬的一種,即蚱蟬,屬于體型較大的蟬類。根據《爾雅·釋蟲》記載,“蝒,馬蜩”,郭璞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蜩”。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将其歸類為夏蟬,描述其體型特征。

  2. 文學比喻意義
    成語“馬蜩”由“馬”(象征勇猛)和“蜩”(小昆蟲)組成,比喻才能或品行超越常人。例如形容某人在某領域表現卓越,如同“大蟬”般突出于同類。這種用法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對傑出人物的贊譽。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

别人正在浏覽...

八椒圖獘梗庳矢簸箕不贊一詞蒼霞草率從事乘車傳真電報敵産東陵道斷客楯紛杜鵬程奮發圖強風候夫遂拱形溝浍栝蒌紅剝銀後海讙國黃竹計極計蒙進狩積壅倔強倨傲空旨濫套子理境靈羽溜勾子馬臯魚鳴聲上下怕癢樹剽聲貧餒普施譜帖前資官青錢萬選驅殘軥輖冉季桑蟃紹興赦原十九石兕守分水痕順會屬珊素論銅版媮居下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