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之一種。即蚱蟬。《爾雅·釋蟲》:“蝒,馬蜩。” 郭璞 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蜩。” 清 恽敬 《釋蟪蛄》:“蜩蜋、蜩螗、蜩蝒、馬蜩,皆夏蟬也……自其大言之曰馬。”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蚱蟬》。
“馬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生物學和文學比喻兩個角度理解:
生物學定義
馬蜩是蟬的一種,即蚱蟬,屬于體型較大的蟬類。根據《爾雅·釋蟲》記載,“蝒,馬蜩”,郭璞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蜩”。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将其歸類為夏蟬,描述其體型特征。
文學比喻意義
成語“馬蜩”由“馬”(象征勇猛)和“蜩”(小昆蟲)組成,比喻才能或品行超越常人。例如形容某人在某領域表現卓越,如同“大蟬”般突出于同類。這種用法常見于古典文獻中對傑出人物的贊譽。
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
《馬蜩》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馬的一種昆蟲。馬蜩寄居在馬背上,它是一種非常小的昆蟲,類似于蟬,通常會發出嘶嘶的聲音。
《馬蜩》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其中,“馬”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馬有關;“蟻”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昆蟲有關。總共含有13個筆畫。
《馬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六》中,用來形容寄居在馬背上的昆蟲。在繁體字中,《馬蜩》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人們使用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馬蜩》這個詞,古人的字體書寫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與現代的字形相似。
1. 孩子們正在田地裡抓捕馬蜩。
2. 那隻馬蜩發出了尖銳的叫聲。
馬蜩沒有特定的組詞,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馬蜩叫聲、馬蜩群體等。
與《馬蜩》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馬螢、昆蟲。
與《馬蜩》意思相反或對立的詞語有:馬匹、馬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