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互訛的意思、互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互訛的解釋

亦作“ 互譌 ”。謂古籍中上下兩句的文字互相訛誤。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下兩句互誤例》:“古書有上下兩句平列,而傳寫互誤其字者。《詩·江漢》篇:‘ 江 漢 浮浮,武夫滔滔。’ 王 氏 引之 曰:‘當作“ 江 漢 滔滔,武夫浮浮。”’……寫經者‘滔滔’‘浮浮’上下互譌。”《管子·侈靡》“使君親之際同索,屬敬也;使人君不安者,屬察也” 郭沫若 校:“‘察’與‘際’互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互訛”是古籍校勘中的術語,指在傳抄或刻印過程中,古籍上下兩句的文字因形近、音近等原因發生互相訛誤的現象。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特點
    指同一文本中相鄰或對應的兩句文字出現位置颠倒或字形混淆的錯誤。例如《詩經·江漢》中“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實為“江漢滔滔,武夫浮浮”的誤寫。

  2. 形成原因
    多因古代抄寫者對字形、字音不熟悉,或竹簡、帛書等載體損壞導緻文字錯位。例如“浮浮”與“滔滔”因字形相近而互換。

  3. 相關概念

    • 異體形式:亦作“互譌”(“譌”為“訛”的異體字)。
    • 校勘方法:清代學者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系統歸納了此類錯誤,成為古籍整理的重要參考。
  4.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典文獻研究領域,如《管子·侈靡》等典籍的校注中常需辨析此類問題。

擴展說明:該現象反映了古籍流傳的複雜性,現代學者多通過版本比對、文意推敲等方法還原文本原貌。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查閱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互訛

《互訛》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對《互訛》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分别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互訛》是由“讠”和“讠”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讠”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含義;“讠”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每個字都含有2個筆畫。所以,整個詞包含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互訛》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漢字演變。在古代,該詞的寫法可能不盡相同,但它的含義已經存在。同時,《互訛》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互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統一。根據研究,古時候有關《互訛》的寫法可能為「互亍」或「互誤」。其中,「亍」表示互相;「誤」表示錯誤。所以,古時候的寫法更強調互相産生的錯誤。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互訛》的例句:

  1. 他們之間經常會發生互訛的情況。
  2. 在交流中,難免會出現互訛的情況。
  3. 請注意避免發生互訛的錯誤。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一些相關的詞彙和詞語如下:

以上是關于《互訛》詞語的相關内容,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