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呈狀的意思、呈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呈狀的解釋

即訴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不準呈狀示式》:“每期準過呈狀,付經管掛號。”評劇《鍘閣老》:“你們狀告 李堂 、 李洪 ,可有冤枉呈狀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呈狀”是漢語詞彙,讀音為chéng zhuàng(注音:ㄔㄥˊ ㄓㄨㄤˋ),其核心含義為訴狀,即古代或舊時用于向官府提出訴訟的正式文書。

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正式的訴訟文書。例如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刑名·不準呈狀示式》中提到:“每期準過呈狀,付經管挂號”,說明官府受理訴狀後需登記備案。評劇《鍘閣老》中也有“可有冤枉呈狀”的表述,進一步印證其作為法律文書的用途。

  2. 字義分解

    • 呈:表示“恭敬地提交”,如“呈文”“呈報”;也可指“呈現某種狀态”。
    • 狀:指“陳述事件或情況的文書”,如“供狀”“行狀”。組合後,“呈狀”即強調通過正式文書形式向官方陳述訴求。
  3.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代司法程式,民衆或官員通過“呈狀”向官府申冤或提起訴訟。例如清代司法檔案中常見“準過呈狀”的流程記錄,表明其作為訴訟程式的必要文件。

“呈狀”是兼具形式與功能的司法文書,既體現古代訴訟制度的規範性,也反映社會對法律途徑的依賴。現代漢語中該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呈狀一詞的意思 呈狀(chéng zhuàng)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向人提交的文書,用以陳述某種情況或請求。通常指代向法院、政府機關、上級主管等提交的公開文書。 呈狀的部首和筆畫 呈狀的部首是口(kǒu),由“口”部構成。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其中“口”字本身有3畫,加上後面的“廴”部分的5畫。 呈狀的來源 “呈狀”一詞來源于古代文書,它是指用封皮包裹的文書,從形狀上看像牛角。在古代,人們用呈狀來表達自己的訴求、請求或呈遞文件。 呈狀的繁體字 “呈狀”的繁體字為「呈狀」。繁體字在傳統的漢字書寫中廣泛使用,一些地區仍然保留了繁體字的傳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呈狀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寫字采用象形、指事、會意等方式,呈狀之字的形狀更像是兩個凸起的“口”,象征着包裹的文書。 呈狀的例句 1. 他向法院提交了一份呈狀,請求對方歸還欠款。 2. 根據他的呈狀,政府機關隨即展開了調查。 3. 申請人的呈狀已經送達了上級主管部門。 與呈狀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呈遞、陳述、申請、申訴、奏狀 近義詞:呈報、報告、函、表格、請願書 反義詞:批複、決議、決定、裁決、答複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