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dest and prudent] 形容待人處事小心而不自滿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亦作“謙虛敬慎”。虛心、恭順而慎重。《晉書·張賓載記》:“及為右長史、大執法,封 濮陽侯 ,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士無賢愚,造之者莫不得盡其情焉。” 毛6*澤6*東 《論十大關系》十:“将來我們國家富強了,我們一定還要堅持革命立場,還要謙虛謹慎,還要向人家學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謙虛謹慎漢語 快速查詢。
“謙虛謹慎”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虛心禮讓、小心謹慎的态度,強調在言行中保持謙遜并避免魯莽。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晉書》或毛澤東相關著作原文。
謙虛謹慎是一種處事态度和行為方式,指的是對自己的能力、成就等有一定的評估和認識,不自大、不炫耀,對他人表示尊重和謙讓。謙虛謹慎的人常常能夠保持謙遜的心态,不輕易驕傲,對待事物具有謹慎的态度。
謙虛謹慎的“謙”字,由“讠”和“兼”組成,其中,“讠”是讠部,表示與言語相關,“兼”是兼部,表示兩個對象相互包容。謙虛外表兼容并包,不自大、不自負。
謙虛謹慎的“虛”字,由“虍”和“虍”組成,都是虍部,表示虎的形象。在古代思想中,虎是一種威猛強大的動物,因此“虛”字意味着減弱、屈服。所以,謙虛謹慎表示主動降低自己的姿态,對他人更加尊重和謙讓。
謙虛謹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強調謙遜有禮的品德,在社會交往中,人們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态度,以促進和諧穩定的關系。
在繁體字中,“謙虛謹慎”分别是「謙虛謹慎」。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謙虛謹慎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謙”字的古代寫法有「謙」、「襈」等。而虛字的古代寫法有「虛」、「虗」等。
謙虛謹慎在句子中的例句:
與謙虛謹慎相關的組詞有:謙遜、謹慎、虛心、謙和。
與謙虛謹慎近義詞有:謙讓、謹慎、恭敬、虛心。
與謙虛謹慎反義詞有:驕傲、自負、輕率、放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