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然的意思、岸然的詳細解釋
岸然的解釋
[impressively;in a solemn manner] 嚴正或高傲的樣子
道貌岸然(現多用貶義)
詳細解釋
嚴正或高傲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四:“ 侂胄 未信,謁 忠定 以探其意, 忠定 岸然不交一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英》:“談笑間,忽一偉丈夫岸然自外入,鶻睛熒熒,其貌獰丑。” 葉聖陶 《倪煥之》二二:“那個男子并不睬理别人的同情于他,岸然走了過去。”
詞語分解
- 岸的解釋 岸 à 水邊的陸地:河岸。上岸。兩岸。 高大:偉岸(魁偉,高直)。魁岸。 高傲:岸忽(傲慢)。傲岸。 頭飾高戴,前額外露:岸帻(把頭巾掀起露出前額,表示态度灑脫,不拘束)。 古同“犴”,鄉間牢獄。
- 然的解釋 然 á 對,是:然否。不然。不以為然。 以為對,答應,信守:然納(以為對而采納)。然諾(許諾,信守諾言)。 這樣,如此:當然。然後。然則。 表示一種語氣(.表決定,猶焉,如“寡人願有言然”;.表比拟,
網絡擴展解釋
“岸然”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來形容人莊重、嚴肅或高傲的神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該詞原指神态嚴正、肅穆,常帶有威嚴感(、)。例如《聊齋志異》中描述“偉丈夫岸然自外入”,即通過嚴肅的外表體現人物氣勢(、)。
-
現代用法與情感色彩
現代多用于成語“道貌岸然”,此時含貶義,暗指外表正經、内心虛僞(、)。例如:“他看似道貌岸然,實則私德敗壞。”
-
字源解析(輔助理解)
從字形看,“岸”由“山”“廠”“幹”構成,象征“高傲如山下藏刀”,側面反映詞義中的威嚴感()。
-
文學與曆史用例
宋代《鶴林玉露》用“岸然不交一談”展現疏離态度;清代《倪煥之》則以“岸然走了過去”描寫人物高傲(、)。
-
使用場景
- 褒義:形容正直莊重之人,如“法官神态岸然”。
- 貶義:批判僞善者,如“他表面岸然,背後卻貪污”(、)。
需根據語境判斷褒貶,既可表達莊重肅穆,也可暗諷表裡不一。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岸然 (àn r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山和目,筆畫數為9。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
在繁體漢字中,“岸然”保持着與簡體字相同的書寫形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豈是神仙》一書中記載了古代使用的寫法:山象征陸地,目象征眼睛,把陸地和眼睛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字形“岸”。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身上的态度與舉止,岸然、莊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岸然”相關的組詞有:岸邊、岸上、岸角等等。
“岸然”的近義詞包括莊重、肅穆、嚴肅等詞語。
而與“岸然”相反的詞可以是輕浮、放肆、不正經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