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牓的意思、長牓的詳細解釋
長牓的解釋
亦作“ 長榜 ”。即長名榜。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铨曹》:“ 高宗 龍朔 以後,以不堪任職者衆,遂出長牓放之冬集。”《太平廣記》卷一八五引 宋 王溥 《唐會要》:“ 弘道 元年十二月,吏部侍郎 魏克己 銓綜人畢,放長榜,遂出得留人名,于是衢路喧嘩。”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長名榜》:“所謂長名牓,言豫為長榜具列其名,每遇銓選,據此為定也。”參見“長名榜。”
詞語分解
- 長的解釋 長(長)á兩端的距離:長度。長度大,與“短”相對,指空間,亦指時間:長短。長空。長短句(詞的别名)。長夜(a.漫長的黑夜;b.喻黑暗的日子)。長風破浪(喻志趣遠大)。長歌代哭(以歌代哭
- 牓的解釋 牓 ǎ 古同“榜”。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長牓”是古代铨選制度中的專用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長牓”即“長名榜”,是唐代用于官吏铨選的淘汰名單。其核心功能是提前公示不合格官員,使其不得參與後續選任流程。其中:
- 長:指長期、預先列出的名單;
- 牓:同“榜”,即公開張貼的文書。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 起源時間:始見于唐高宗龍朔年間(約661-663年),因當時官員中“不堪任職者衆”,需通過長牓制度篩選淘汰。
- 運作方式:吏部将不合格者姓名預先張榜公布(即“長名榜”),被列名者會被取消當年冬季集選的資格,稱為“放長牓”。
- 文獻記載:
- 《封氏聞見記》提到該制度用于解決官員冗濫問題;
- 《太平廣記》引《唐會要》記載了魏克己主持铨選時因長牓引發争議的事件;
- 清代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進一步解釋其運作機制。
三、相關延伸
- 字形辨析:“牓”為“榜”的異體字,古代多用于公文告示;
- 制度關聯:與唐代“铨曹”(吏部機構)的選官流程直接相關,是官員考核的重要環節。
如需了解更多唐代選官制度細節,可參考《新唐書·選舉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長牓》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長久、永遠。下面是關于該詞的一些詳細信息:
1. 拆分部首和筆畫:《長牓》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長」和「牛」。它的總共有12畫。
2. 來源:《長牓》在《康熙字典》中沒有記錄,但它在一些古代文獻和詩歌中出現。它常用于形容時間和事物的永久性。
3. 繁體: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長牓」。
4.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字形演變,「長」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镸」,「牓」為單獨的字。
5. 例句:他們的友誼将會長牓不衰。
6. 組詞:長牓也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長牓不老、長牓不變等。
7. 近義詞:長牓的近義詞有長遠、永恒等。
8. 反義詞:長牓的反義詞有短暫、瞬間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