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闆結下面虛軟易陷的沙地。又稱流沙、活沙、範河。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予在 鄜延 ,見 安南 行營諸将閲兵馬籍,有稱‘過範河損失’。問其何謂‘範河’,乃 越 人謂‘淖沙’為‘範河’,北人謂之‘活沙’。予嘗過 無定河 ,度活沙,人馬履之,百步之外皆動,澒澒然如人行幕上,其下足處雖甚堅,若遇其一陷,則人馬馳車,應時皆沒,至有數百人平陷無孑遺者。或謂此即‘流沙’也。又謂沙隨風流,謂之‘流沙’。”
“淖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發音:nào shā
結構:由“淖”(泥沙淤積的水潭)和“沙”(沙土)組成,字面指表面闆結但下方虛軟易陷的沙地,類似流沙、活沙或範河。這種沙地看似堅固,實際承重時易塌陷,人馬或車輛經過可能瞬間沉沒,危險性極高。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辯證一》中記載了“淖沙”的地理現象:
予嘗過無定河,度活沙,人馬履之,百步之外皆動,澒澒然如人行幕上……若遇其一陷,則人馬馳車,應時皆沒。
文中提到,越人稱其為“範河”,北方人則稱“活沙”,進一步說明其地域性名稱差異。
在成語用法中,“淖沙”被引申為形容人或事物質量低劣、不可靠,例如:“此人言行如淖沙,難以托付重任。”。這種比喻源于沙地虛浮不實的特性,強調缺乏實際價值或穩定性。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描述,日常口語較少見。若需表達類似概念,可根據語境選擇“流沙”或比喻性表達(如“華而不實”)。
《淖沙》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泥淖、漫沙。這個詞主要用于形容土地變得濕泥或是被沙子覆蓋的景象。
《淖沙》這個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氵”和“少”。其中,“氵"為水部首,代表與水有關的事物,而"少"則是一個漢字部首,表示少量或不完整的意思。整個《淖沙》一共包含12個筆畫。
《淖沙》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在古時候,經常使用這個詞來形容濕泥和漫沙的景象,泥淖和沙子的存在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
《淖沙》的繁體字是「搦沙」。這個繁體字在香港、澳門地區以及一些華人社區中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淖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形态上有些微的變化。古代的《淖沙》一般沒有斷尾,書寫時也會比現代略顯簡化。
1. 在大雨過後,整個田地都變成了一片淖沙。
2. 走進淖沙中,感受到阻力很大。
1. 淖泥:指泥濘濕滑的土地。
2. 沙土:指由沙子組成的土壤。
3. 田淖:指農田中被水淹沒的地方。
1. 泥淖:形容泥土濕濘。
2. 沙漠:指幹旱地區積聚的沙子。
1. 幹燥:形容沒有水分或缺乏濕度。
2. 穩固:指沒有沙土或泥濘的地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