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翠色重疊。形容草木繁茂。《文選·顔延之<應诏觀北湖田收詩>》:“攢素既森藹,積翠亦蔥芊。” 張銑 注:“松柏重布,故雲積翠。” 唐 杜甫 《玉台觀》詩之一:“中天積翠玉臺遙,上帝高居絳節朝。” 宋 範成大 《谒南嶽》詩:“濃嵐忽飄蕩,積翠浮雲端。” 清 金農 《宿焦山》詩:“縹緲松寥山,積翠下無路。”
(2).指青山。 唐 黃滔 《融結為河嶽賦》:“吾欲炭鞴陰陽,鑪燃天地,鼓将邐迤之濬谷,寫破連延之積翠。”
(3).指春季。 唐 劉長卿 《旅次丹陽郡遇康侍禦宣慰召募》詩:“積翠下 京口 ,歸潮落山根。”
“積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形容草木繁茂
指翠綠色層層重疊的景象,多用于描繪植被茂密的狀态。例如唐代杜甫《玉台觀》中“中天積翠玉臺遙”,宋代範成大《谒南嶽》中“積翠浮雲端”均用此意。
代指青山
因山巒常覆蓋茂密植被,故以“積翠”借喻青山。如唐代黃滔《融結為河嶽賦》中“寫破連延之積翠”,清代金農《宿焦山》中“積翠下無路”均屬此類用法。
象征春季
因春季草木萌發、綠意盎然,古人以“積翠”暗指這一季節。唐代劉長卿詩句“積翠下京口”即用此引申義。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顔延之《應诏觀北湖田收詩》“積翠亦蔥芊”,後成為詩詞中描繪自然景色的常用詞。其意象兼具視覺美感與季節特征,多用于文學創作。
積翠是一個指代自然景物的詞語,其意思是指“積聚的碧綠色色彩”。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山水景色中綠色植物的茂盛和美麗。在文學作品中,積翠也常用來表達生機勃勃和自然之美。
積翠的拆分部首是禾(he)和羽(yu),總共有12個筆畫。
積翠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屬于文言詞彙。在繁體字中,“積”保持不變,而“翠”以「翆」的形式出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積翠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積的形狀類似現代的“請”,而翠的形狀類似現代的“媞”。
1. 山谷間,樹木蔥茏,積翠如海。
2. 春天來臨,大地上的草木開始展現出積翠的色彩。
3. 遠眺山巒,積翠的山林美不勝收。
1. 翠葉:形容樹葉呈現碧綠色。
2. 翠色:指美麗的碧綠色。
3. 碧翠:形容色彩明亮、鮮豔。
1. 青翠
2. 綠意
3. 茂盛
1. 荒涼
2. 枯萎
3. 紅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