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稱西北方及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的音樂。《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 胡三省 注:“胡樂者, 龜茲 、 疏勒 、 高昌 、 天竺 諸部樂也。” 唐 元稹 《法曲》詩:“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北曲雖起 金 元 ,似出塞外,頗疑血統,或雜異姓。然而 漢 唐 以來,胡樂侵入中原,何啻一二?”
胡樂是中國古代對西域及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統稱,其概念隨曆史演變不斷擴展。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胡"在古代泛指北方與西域民族,故"胡樂"特指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異域音樂體系,包含樂器、曲調、舞蹈等藝術形式。
從音樂史角度看,胡樂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①魏晉南北朝時期,龜茲樂、疏勒樂等通過佛教傳播進入中原;②隋唐時期形成多部樂制度,《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太常寺轄十部樂中,西涼樂、天竺樂等七部屬胡樂系統;③宋元時期與中原雅樂進一步融合,催生出詞牌、元曲等新藝術形态。這種跨文化交融過程在《中國音樂通史》中有詳細考據。
胡樂的藝術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樂器組合以琵琶、箜篌、羯鼓為核心,《樂府雜錄》記載唐代教坊"立部伎"皆用胡樂器;其次,音階采用七聲音階與中立音程,與中原五聲音階形成對比;再次,舞蹈強調旋轉技巧,敦煌壁畫中的"胡旋舞"形象印證了這一特點。音樂學家楊蔭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特别指出,胡樂的節奏體系對唐宋燕樂産生決定性影響。
現代學術研究通過考古發現持續深化認知,如西安出土的唐玄宗羯鼓實物、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五弦琵琶圖像,均為胡樂東傳提供實物證據。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在《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中強調,胡樂不僅是藝術形式,更是古代歐亞文明交流的媒介。當前學界正通過數字技術複原古樂譜,使千年胡樂重現當代舞台。
“胡樂”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基本含義
由“胡”(胡鬧、放縱)和“樂”(歡樂)組成,形容不受拘束的狂歡或喧鬧的快樂場景,常用于描述節日慶祝、聚會等放松身心的場合。
使用場景
例如:“大家胡樂一番,暫時忘卻煩惱。”體現一種肆意歡樂的狀态。
定義與起源
指中國西北方、北方及西域地區(如龜茲、疏勒、高昌、天竺)的民族音樂,唐代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與雅樂形成鮮明對比。
曆史記載
文化融合
胡樂包含歌舞、樂器(如琵琶、筚篥),促進了唐代音樂多元化發展,甚至影響服飾妝容(如“胡婦學胡妝”)。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音樂類型,可參考《資治通鑒》、元稹《法曲》等文獻。
拔釘錢百一保氏貶異并州器虿尾蟲鄽居騁力乘順水船承天命從鞍得不補失堵牆飛花令扶牆蜉蝣撼大樹攻盜恭敬不如從命歸齊桂轺駭浪魂飛膽落健步江次交公膠固交戞金口角卷頭厥角懇謝來因連艦理虧流愒聾昧陋區漫瀾悶亂莫桑比克海峽木然逆防平活欠事寝罷青黃未接卻倚傘兵省元竦桀竦石縧籠貼身子婷婷同類相求吐退圖王五有享亭賢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