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樂的意思、胡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樂的解釋

古代稱西北方及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的音樂。《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 胡三省 注:“胡樂者, 龜茲 、 疏勒 、 高昌 、 天竺 諸部樂也。” 唐 元稹 《法曲》詩:“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北曲雖起 金 元 ,似出塞外,頗疑血統,或雜異姓。然而 漢 唐 以來,胡樂侵入中原,何啻一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胡樂”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現代漢語中的含義(口語/成語用法)

  1. 基本含義
    由“胡”(胡鬧、放縱)和“樂”(歡樂)組成,形容不受拘束的狂歡或喧鬧的快樂場景,常用于描述節日慶祝、聚會等放松身心的場合。

  2. 使用場景
    例如:“大家胡樂一番,暫時忘卻煩惱。”體現一種肆意歡樂的狀态。


二、古代漢語中的含義(曆史音樂術語)

  1. 定義與起源
    指中國西北方、北方及西域地區(如龜茲、疏勒、高昌、天竺)的民族音樂,唐代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與雅樂形成鮮明對比。

  2. 曆史記載

    • 《資治通鑒》記載唐玄宗設宴時,胡樂與雅樂、雜戲等并列演奏。
    • 元稹詩句“伎進胡音務胡樂”反映了當時胡樂對中原文化的影響。
  3. 文化融合
    胡樂包含歌舞、樂器(如琵琶、筚篥),促進了唐代音樂多元化發展,甚至影響服飾妝容(如“胡婦學胡妝”)。


擴展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音樂類型,可參考《資治通鑒》、元稹《法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胡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胡樂》是指古代胡人的音樂和舞蹈。在中國古代,胡人是指北方民族,包括匈奴、鮮卑、突厥等。他們的音樂舞蹈以強烈的節奏和熱烈的表演方式著稱,因此被稱為胡樂。

拆分部首和筆畫

《胡樂》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胡字的部首是月,共有六畫;樂字的部首是呂,共有五畫。

來源

胡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胡笳十八拍。胡笳是與胡人相關的一種樂器,據說能夠表達胡人民歌般的歌曲,具有獨特的旋律和節奏。

繁體

《胡樂》是《胡樂》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關于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目前對于《胡樂》并沒有确切的古代寫法記錄。

例句

他們演奏的胡樂引發了觀衆的熱烈反應。

組詞

胡琴、胡笳、胡旋、胡舞

近義詞

北樂、鮮卑樂

反義詞

漢樂、華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