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刑的意思、五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刑的解釋

[the five chief forms of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我國古代的五種刑罰,通常指墨、劓、宮、大辟,也指笞、杖、徒、流、死

詳細解釋

(1).五種輕重不等的刑法。(1) 秦 以前為:墨、劓、剕(刖)、宮、大辟(殺)。《書·舜典》:“五刑有服。” 孔 傳:“五刑:墨、劓、剕、宮、大辟。”《周禮·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以麗萬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宮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五百。”(2) 秦 漢 時為:黥、劓、斬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史記·秦始皇本紀》:“ 斯 卒囚,就五刑。”《漢書·刑法志》:“ 漢 興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3) 隋 唐 以後為:死、流、徒、杖、笞。《舊唐書·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為五刑。”《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淵源 唐 代,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參閱《隋書·刑法志》

(2).野刑、軍刑、鄉刑、官刑、國刑等五種治理百姓的法律。《周禮·秋官·大司冠》:“以五刑糾萬民,一曰野刑,上功糾力;二曰軍刑,上命糾守;三曰鄉刑,上德糾孝;四曰官刑,上能糾職;五曰國刑,上願糾暴。” 賈公彥 疏:“此五刑與尋常正五刑墨、劓之等别。刑亦法也,此五法者或一刑之中而含五,或此五刑全不入五刑者。”

(3).指甲兵、斧钺、刀鋸、鑽鑿、鞭撲。《國語·魯語上》:“五刑三次,是無隱也。” 韋昭 注:“五刑,甲兵、斧鉞、刀鋸、鑽鑿、鞭撲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刑是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刑罰制度,其内涵隨朝代演變呈現不同形态。根據《漢語大詞典》及《中國法制史》記載,五刑可分為兩個主要發展階段:

一、上古五刑體系(先秦至漢) 形成于夏商周時期,具體包括:

  1. 墨刑(黥刑):面部刺字塗墨,作為恥辱标記
  2. 劓刑:割除鼻子的肉刑
  3. 剕刑(刖刑):截斷足部或膝蓋骨
  4. 宮刑:破壞生殖器官的極刑
  5. 大辟:死刑總稱,含斬、絞、車裂等形式

二、封建五刑體系(隋唐定型) 隋《開皇律》确立新五刑制度,經《唐律疏議》完善後包含:

  1. 笞刑:竹闆責打臀部(分五等:10-50下)
  2. 杖刑:粗木棍擊打(分五等:60-100下)
  3. 徒刑:監禁強制勞役(1-3年)
  4. 流刑:發配邊疆(2000-3000裡)
  5. 死刑:斬、絞兩種執行方式

該刑罰體系以"寬簡適中"為原則,體現"德主刑輔"的儒家思想,成為宋元明清各朝法典的基準。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法制史》指出,五刑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國古代刑罰從野蠻向文明的重大轉折,其分級量刑模式對東亞諸國産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法制史》、中華書局《唐律疏議譯注》)

網絡擴展解釋

“五刑”是中國古代官府對犯罪者施行的五種主要刑罰的統稱,其具體内容和形式在不同曆史階段有所演變,讀音為“wǔ xí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發展脈絡:


一、先秦至漢代的“舊五刑”

墨、劓、剕(刖)、宮、大辟

  1. 墨刑:在面部或身體刺字并塗墨,形成永久恥辱标記()。
  2. 劓刑:割去鼻子,屬肉刑()。
  3. 剕(刖)刑:截斷足部或腳趾,周代稱“刖”,秦代稱“斬趾”()。
  4. 宮刑:對男性閹割、女性幽閉,又稱“腐刑”()。
  5. 大辟:死刑統稱,周代分為斬、殺、焚、磬等七種方式()。

此體系始于夏商,成熟于周代,漢文帝時逐步廢除肉刑()。


二、隋唐至清的“新五刑”

笞、杖、徒、流、死

  1. 笞刑:用竹闆責打背部或臀部。
  2. 杖刑:以木棍擊打腿部或臀部。
  3. 徒刑:關押并強制勞役。
  4. 流刑:流放至邊遠地區。
  5. 死刑:包括絞、斬等()。

該體系自隋代确立,沿用至清末,成為中國古代法律的核心刑罰制度()。


三、其他曆史階段的五刑定義


四、曆史意義

五刑體系體現了古代社會通過嚴刑峻法維護秩序的需求,也反映了不同時期司法理念的演變。例如,肉刑的廢除标志着刑罰從身體報複轉向懲戒與威懾結合()。其影響延續至近代,部分形式在當代法律中仍有間接體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刑罰案例或演變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如等)。

别人正在浏覽...

傍妻半賈标語鬓目鉢塞莫不孫黪衣慘遇當不起黨約耽學調革繁弱非才風恙粉米扶頭酒弓蛇鬼混歸聘後稚畫所話頭胡擄貨財降調家族解碼卷次镌诮鞠壤蠟箋淩雜米鹽鹵斥螺蚄門幕屏處樸忠旗花輕暢青溪妹饒頭認敵作父入侵姗笑神武挂冠始終不懈黍米酒夙負天阻同休共戚土礬晩谷尉候霧化鄉場項裡線鞋先意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