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擁護君主,也能推翻君主。《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重要比喻,其核心含義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荀子》的《王制》和《哀公》篇。原文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意為:君主如同船,百姓如同水;水既能承載船航行,也能使船傾覆。
此成語在現代常被引申為“事物具有兩面性”,但原意更側重政治警示意義。如需了解具體典故或不同典籍中的演變,可參考《荀子》原文及唐代史書中的相關記載。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水既能承載船隻,也能翻覆船隻。在引申義中,它表示事物的利弊是相互聯繫的,某種條件既可以帶來好處,也可能帶來壞處。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氵”和“舟”,為“三”和“十”的筆畫。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戰國策·楚策二》:“水滿則溢,水盈則覆。水不載舟,水則能覆舟也。”後來,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事物發展中的利害關系。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的字可能有些不同。例如,前者的“則”可能寫作“則”或者“則”,後者的“覆”可能寫作“覆”或者“覆”。
1. 他們要想發展,就必須抓住市場的變化,因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 森林防火管理的失敗是水則覆舟的結果,不僅給生态造成了破壞,還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衍生詞:水能載舟,亦可賽艇
複合詞:水上交通、水運、水産、水利等。
事物的兩面性
一分為二
一成不變
隻有利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