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ackwater;an out-of-the-way place]∶偏僻的地方
窮鄉僻壤
(2) [never-never]∶偏遠或人煙稀少的地區;不毛之地
偏僻荒遠的地方。 宋 曾鞏 《叙盜》:“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間,自中家以上,日昊持錢,無告糴之所。” 明 唐順之 《信豐訓導殷君墓志銘》:“ 贛 在嶺上, 信豐 尤僻壤,仕宦絶少。”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至於遐陬僻壤,舟車不至之處,即以什之三徵之而猶不可得。” 魯迅 《熱風·估“學衡”》:“窮鄉僻壤的中學生成績,恐怕也不至于此的了。”
“僻壤”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用于形容地理位置偏遠或人煙稀少的區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僻壤”由“僻”(偏僻)和“壤”(土地)組成,字面意思為偏僻的土地。它既可指實際地理上的偏遠地區,也可比喻社會地位低下、不受重視的人或事物。例如“窮鄉僻壤”是常見搭配,形容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地方。
描述地理特征
文學與書面表達
宋代曾鞏在《叙盜》中寫道:“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間……”;魯迅也曾在雜文中引用該詞。
“僻壤”多含貶義,但現代語境中也用于表達未被過度開發的“原生态”區域。例如:“這片僻壤保留着獨特的民俗文化。”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文獻引用,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學作品。
《僻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偏僻的土地,指遠離城市中心、交通不便、資源匮乏的地方。
《僻壤》的拆分部首為人字旁和土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4畫。
《僻壤》一詞最早出現在《文選·傅毅傳》中,用來形容僻靜的鄉村。在古代文人筆記中,常用《僻壤》指代經濟落後、出産較少的地方。
《僻壤》的繁體為「僻壤」。
古代漢字中,《僻壤》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1. 這個小村莊位于山區的深山之中,真是一個僻壤。
2. 由于交通不便,這個地方長年被認為是一個僻壤,很少有人前來。
1. 鄉僻壤:指鄉村中的偏僻之地。
2. 邊陲僻壤:指邊疆地帶的偏遠地區。
3. 山區僻壤:指位于山區的偏僻之地。
荒地、偏僻區、邊遠地、偏僻地、窮鄉僻壤等。
繁華地、中心地、熱鬧地、都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