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文能武的意思、能文能武的詳細解釋
能文能武的解釋
(1).猶言文武雙全。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他能文能武,意志很堅固,手段也很毒辣。”
(2).指既有文化,又會勞動。 光未然 《英雄鑽井隊·李鐵牛》詩:“隊長一見呵呵笑--果然是能文能武的好身手!”
詞語分解
- 能文的解釋 善于屬文。 唐 韓愈 《省試學生代齋郎議》:“學生或以通經舉,或以能文稱。”《宋史·文苑傳四·蕭貫傳》:“俊邁能文,尚氣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四:“ 長洲 王惕甫 …… 乾 嘉
- 武的解釋 武 ǔ 關于軍事或技擊的,與“文”相對:武裝。武器。武警。武林。武壇。武生。武旦。武丑。武淨。武舉。 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斷。武士。武夫。 半步,泛指腳步:步武。踵武。行(妌 )不數武。 姓。
網絡擴展解釋
“能文能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1.基本定義
- 傳統意義:指一個人既有文才又通武藝,文武雙全。例如《西廂記》提到“善文能武人千裡”,《說嶽全傳》稱“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漢”。
- 現代引申:現常指既能動筆寫作(文化素養),又有實際工作能力(動手或管理能力),或兼具知識與實踐技能。
2.出處與用法
- 文學出處: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西廂記》,清代小說《紅樓夢》《說嶽全傳》等也多次引用。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作謂語或賓語,例如:“他可謂能文能武,既懂策劃又能帶隊執行”。
3.相關詞與例句
- 近義詞:文武雙全、智勇雙全、能文善武。
- 反義詞:不文不武、百無一用。
- 例句:
- 傳統語境:“賈府相信朝廷的老爺們能文能武,定能剿滅賊人”。
- 現代語境:“職場中需要能文能武的人才,既能撰寫方案,又能落地執行”。
4.文化與社會意義
-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全面發展”的推崇,強調個人素質的均衡性。在現代社會,它更被賦予適應多元需求的複合型人才的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學典故,可參考《西廂記》《紅樓夢》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能文能武
能文能武是一個成語,意味着一個人既有文化修養,又具備武藝。字面意思是能夠寫作有文采的文章,同時也能夠精通武術技能。
拆分部首和筆畫:能(月乃)文(文)能(月乃)武(止)
來源:《漢書·藝文志》中有“文無欺術,武無敢當”的記載,意思是文學人才不會欺騙人,武将不敢對抗他們。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一個人既有文才又有武藝。
繁體:能文能武(繁體:能文能武)
古時候漢字寫法:能文能武(古字:能文能武)
例句:他不僅精通文學,還是一名優秀的武術家,可謂是能文能武。
組詞:能工巧匠、文采飛揚、武藝高強
近義詞:文武雙全、才華橫溢
反義詞:文不對武、武藝不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