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俗的意思、法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俗的解釋

(1).風俗習慣。《後漢書·東夷傳·濊》:“耆舊自謂與 句驪 同種,言語法俗大抵相類。”《晉書·江統傳》:“言語不通,贄币不同,法俗詭異,種類乖殊。”

(2).僧侶和俗人。 南朝 梁 寶唱 《<經律異相>序》:“大弘經教,竝利法俗,廣延博古,旁采遺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法俗是由"法"與"俗"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體系中具有三層遞進含義: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法律與習俗的合稱",指成文法典與民間慣習共同構成的社會規範體系。《說文解字注》中"法"字從水從去,象征平之如水;"俗"字從人從谷,喻人群聚居形成的慣習,二者共同維持社會秩序。

二、深層内涵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院教授指出,法俗概念在《唐律疏議》中已具雛形,通過"禮法合治"實現國家律令與民間鄉約的互動交融。這種二元規範體系在《清明集》記載的宋代判例中尤為明顯,官府常參酌地方風土人情進行司法裁量。

三、現代轉譯 當代法社會學研究顯示,法俗概念已發展為"非正式制度"理論。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2023年發布的《基層治理報告》顯示,我國68%的鄉村糾紛仍通過村規民約調解,印證了傳統法俗觀在現代社會的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法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風俗習慣

指特定地區或群體的傳統習俗和社會規範。

2.僧侶與俗人

特指佛教語境中的兩類群體,即出家修行的僧侶(法)與未出家的普通人(俗)。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敗井頹垣炳琅傧厭鼻液鉢帒不看金面看佛面長方體承情龀歲楚山徂音大倉代易達意對床風雨對外直接投資二袁梵蒂岡夠交情孤山浣準賄賂競豔九等勞費廉鄙量知離魂倩女靈符面黃肌瘦拟訂泥沼排掉毗岚僻老情癡起圈認賊作子飒俐善睐社會利益聲張勢厲十月朝霜漏書畫卯酉暑吏死直筍城貪黠條決題序桐葉之信推心緻腹萬元無地可容無風象徵主義下土夏正謝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