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蒂岡(Vatican)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既指向地理實體,也承載宗教與曆史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梵蒂岡全稱梵蒂岡城國,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面積僅0.44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小的獨立國家。根據不同統計,常住人口約540至800人,多為神職人員或外交人員。其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等标志性建築,三面由城牆環繞。
梵蒂岡的曆史與天主教發展密不可分:
作為全球天主教中心,梵蒂岡是教皇的駐地和羅馬教廷總部,對全球13億天主教徒具有至高精神權威。重要宗教活動如教皇接見、複活節彌撒等均在此舉行。
梵蒂岡擁有豐富的藝術瑰寶:
梵蒂岡實行政教合一制度,教皇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元首,終身任職且不可罷免。其外交影響力顯著,與180多個國家建交,并在聯合國享有觀察員地位。
“梵蒂岡”一詞不僅代表一個微型國家,更象征着天主教的精神核心與千年曆史積澱。其獨特地位融合了宗教、政治、文化等多重維度,成為全球信仰與藝術的重要地标。
梵蒂岡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梵和蒂岡。
其中,梵(fàn)是指印度宗教中的梵伽梵天,亦用于表示印度教或佛教的宗教概念。蒂(dì)是蒂陵的簡稱,意為山脊、山頭。岡(gāng)是指山丘、山崗。因此,梵蒂岡的整體意思可以解釋為“梵天的山脊”。
關于拆分部首和筆畫,梵的部首是曰,并且有5畫;蒂的部首是自,并且有7畫;岡的部首是山,并且有3畫。
梵蒂岡這個詞最早是來自于漢傳佛教文化。在16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宗教畫家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在梵蒂岡城的聖彼得大教堂創作了壯麗的壁畫,使得梵蒂岡這個地方逐漸為人知曉并廣為流傳。因此,梵蒂岡一詞在中文中也被用來指代梵蒂岡城或教廷。
至于繁體字寫法,梵蒂岡通常保持簡化字的書寫方式,沒有獨立的繁體字形。
在古時候,梵天常用于宗教文獻中,但在記載漢字的古籍中,并未特别提及岡和蒂。
例句: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也是羅馬天主教教廷的所在地。
組詞:梵蒂岡博物館、梵蒂岡廣場、梵蒂岡藝術作品。
近義詞:教廷、羅馬教廷。
反義詞:非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