傧厭的意思、傧厭的詳細解釋
傧厭的解釋
排斥,擯棄。 漢 劉向 《說苑·善說》:“處勢隱絶,不及四鄰,詘折儐厭,襲於窮巷,無所告愬。”
詞語分解
- 傧的解釋 傧 (儐) ī 接引賓客:傧相(刵 )。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厭的解釋 厭 (厭) à 嫌惡,憎惡:厭惡(?)。讨厭。厭倦。喜新厭舊。不厭其詳。學而不厭。 滿足:貪得無厭。 筆畫數:; 部首: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傧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或禮儀活動中,迎接神靈降臨并使其安駐于受祭者(如屍)身上的行為或狀态。其核心含義與“接引神靈”和“神靈憑依”密切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 基本釋義
- 本義: 指在祭祀儀式中,通過特定的禮儀引導、迎接神靈(賓)降臨,并使其安駐、依附于受祭者(如“屍”,即代表祖先神靈接受祭祀的活人)身上。這個動作或狀态稱為“傧厭”。
- “傧”:通“賓”,指神靈、賓客。作動詞時意為導引、迎接賓客(神靈)。
- “厭”:此處讀作 yā(壓),通“壓”,意為鎮服、安駐、憑依。指使神靈安穩地停留在受祭者身上。
- 引申義: 泛指引導、安置神靈的儀式或過程。
二、 古籍文獻依據
- 《說文解字》段玉裁注: 在解釋“傧”字時,段玉裁引用了《周禮》的相關内容,并指出“傧”在祭祀中特指接神。雖然沒有直接組合成“傧厭”,但為理解“傧”在祭祀中的核心作用提供了基礎。
- 《周禮·春官·大宗伯》: 這是理解“傧厭”最關鍵的文獻。其中記載:“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若王不與祭祀,則攝位。凡大祭祀,王後不與,則攝而薦豆笾,徹。大賓客,則攝而載果。朝觐、會同,則為上相。大喪亦如之。王哭諸侯亦如之。” 雖然未直接出現“傧厭”一詞,但鄭玄在注解相關禮儀(特别是涉及“屍”的環節)時,闡述了“接神”和“安神”的概念。後世學者(如清代孫诒讓《周禮正義》)在疏解這些禮儀,特别是“九祭”中的“衍祭”(或“延祭”)時,常将引導神靈降臨并安駐于屍的過程稱為“傧厭”。
- 《周禮·春官·大祝》: “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 鄭玄注:“衍祭當為延祭……延,進也,謂但祭之。” 對于“衍祭”(延祭),學者們認為其核心就是“傧厭”,即延引神靈使之進于屍身并安駐。
- 清代學者解釋:
- 孫诒讓《周禮正義》: 在疏解《大祝》的“九祭”時,明确指出:“衍祭,鄭謂當為延祭,延讀曰引,謂但祭之。引者,引神而祭之也。案:延祭,蓋謂延神于屍,即《大宗伯》所謂‘傧’也。” 這裡孫诒讓将“延祭”解釋為“延神于屍”,并直接等同于《大宗伯》職掌中的“傧”,即引導神靈到屍身上。雖然沒有直接用“傧厭”,但“延神于屍”的過程包含了“傧”(引)和“厭”(安駐)兩個動作。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厭”字條下: “厭,笮也…按:厭之本義笮也,合也。與壓義尚近…《周禮》‘厭祭’,鄭讀為‘壓’,謂無屍,但以食飲飨神,使其神氣下沉,若為食所壓然。” 這裡解釋了“厭”在祭祀中讀“壓”,有使神下沉安駐之意。雖然說的是“厭祭”(無屍之祭),但“厭”字“使神安駐”的含義是相通的。
三、 總結
“傧厭”是一個專用于描述古代祭祀禮儀的術語,特指在“屍祭”(有代表神靈的活人“屍”參與的祭祀)中,由主祭者(如大宗伯、大祝)通過特定儀式引導、迎接神靈(賓)降臨,并使其安穩地憑依、安駐于“屍”的身上的關鍵環節。“傧”強調對神靈的導引和迎接,“厭”強調對神靈的鎮服和安駐。其核心目的是實現神與“屍”的溝通合一,使祭祀得以有效進行。該詞主要見于對《周禮》等先秦禮學經典的注疏和研究之中,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傧厭”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1.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bīn yàn,其中“傧”為左右結構,“厭”為半包圍結構。
2.基本釋義
意為排斥、擯棄,多用于描述被排擠或孤立的處境。例如《說苑·善說》中的例句:“處勢隱絶,不及四鄰,詘折儐厭,襲於窮巷,無所告愬。” 此處“傧厭”指因地位或環境受限而遭人疏遠。
3.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
4.網絡釋義補充
部分工具書将其歸類為“排斥”的近義詞,但具體近義詞與反義詞需結合語境進一步分析(如“疏遠”“摒棄”等可能相關)。
提示
如需更多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理班房邦翰褊急便器表徵别有滋味蠶槌拆夥查明唱雙簧闡釋蟾枝稱孤道寡塵意純誠從親大建電子學抵虛煩腸芳俎告求哥們根深柢固購書國際象棋駭人視聽含薰閣和隋環鑽狐步舞谏獵人儉吝僥駁俚惡緑毛叟濛篾墨竹末子鳥箭捧日營七角八角裘绂犬吠之盜區理羣願入寝山面省煩從簡生死有命水豹四六骈俪嘡嘡天竹焞燿為性霧罩銜頭閑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