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認賊作子的意思、認賊作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認賊作子的解釋

見“ 認賊為子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認賊作子(rèn zéi zuò zǐ)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常用來比喻因認知錯誤或立場混淆,将敵人或危害自己的人當作親人或依靠的對象,導緻根本性的錯誤判斷和行為失當。

一、核心釋義

  1. 字面與比喻義

    “認”指錯誤地認定,“賊”指盜賊或危害者,“作子”即當作子女。整體指将仇敵當作骨肉至親,引申為混淆是非、敵我不分,盲目信任或依附本應警惕的對象。例如:“他輕信詐騙分子,将積蓄全數交出,簡直是認賊作子。”

  2. 情感與認知偏差

    該成語強調因主觀情感(如輕信、愚忠)或認知局限,導緻對事物本質的嚴重誤判,暗含愚昧、可悲的意味。如《楞嚴經》所述:“認賊為子,失汝元常。”

二、出處與典籍依據

  1. 佛經典故

    最早見于唐代佛經《楞嚴經·卷一》:“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 此處以“賊”喻指妄念,告誡修行者勿将虛妄執念當作本心,否則喪失真性。

    來源:佛教重要典籍《大佛頂首楞嚴經》(ISBN 978-7-101-05745-2)。

  2. 文學化用

    明代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因慈悲誤信妖魔,孫悟空斥其“認賊作子”,凸顯成語的世俗批判性。

    來源:吳承恩《西遊記》(通行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 978-7-02-000873-6)。

三、近義與反義對比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
引狼入室(主動引入危害) 明辨是非(分清對錯)
敵我不分(立場混淆) 泾渭分明(界限清晰)
與虎謀皮(對敵存幻想) 洞若觀火(洞察本質)

四、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比喻把壞人當作親人,敵我不分。”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450-8)。

  2. 《漢語成語大詞典》

    補充說明:“源于佛教譬喻,後泛指因愚昧而庇護仇敵,自招禍患。”

    來源:中華書局(ISBN 978-7-101-10666-4)。

五、文化應用實例

在曆史評論中,該成語常用于批判政治上的妥協主義(如南宋對金稱臣)或個人輕信奸佞的行為。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抨擊投降派時,亦暗含此喻。

來源: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古籍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4587-3)。


注:以上文獻來源均标注ISBN編號,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正規圖書平台核查原文,确保釋義的學術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認賊作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出處與背景

用法與結構

例句與延伸

該成語融合了佛學哲理與社會批判,既警示人們警惕内心妄念,也用于諷刺現實中的立場錯誤。需注意與“認賊作父”的細微差别:前者更側重對虛妄的執迷,後者強調對敵人的屈從。

别人正在浏覽...

挨挨拶拶安息香白皎皎敗禦報恩寺被水邊豪邊加飙流擯絶筆生不拾遺猜妒池門重映愁慕燈宴風襟風檐風雨晦暝伏寇負困耕者有其田管搉昏坎瞷聽架子床精窮金陵山既以考捶阃署枯桐蘭艾臨祭臨難苟免戾彊禮先壹飯羅漢果螺線卯時沒振末綴鳥語花香千斤擔籤押桌羣族掃榻以待傷克山花試士什一思帝鄉隋堤柳搯膺鐵券丹書無如之何逍遙法外寫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