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潔與貪鄙。 漢 陸賈 《新語·至德》:“於是賞善罰惡而潤色之,興辟雍庠序而教誨之,然後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上下有差。”
“廉鄙”是一個由“廉”與“鄙”組成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為廉潔與貪鄙的對立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指代兩種截然相反的品行:“廉”代表清廉、正直,強調道德操守的高尚;“鄙”則指貪鄙、卑劣,體現對私欲的放縱。兩者常被用于對比,突出道德教化或社會評價中的善惡分野。
字義分解
文獻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陸賈的《新語·至德》,原文通過“廉鄙異科”等表述,強調社會需通過教育(如興辦學校)和獎懲制度來區分賢愚、廉鄙,從而維護等級秩序。此用法體現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對道德教化的重視。
語言特點
作為文言詞彙,“廉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其結構屬于反義複合詞,類似于“善惡”“榮辱”等,通過對比強化道德評判的張力。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新語》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辭書(如的查字典來源)。
廉鄙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用作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名詞。它有着貶義色彩,意指一個人行為不端正、品德卑劣,缺乏廉恥和道德準則。
廉鄙的部首是廉(屍)字旁,并包含九個筆畫。
廉鄙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如《史記·夏本紀》、《左傳·宣公十五年》等。從古代開始,廉鄙就成為描述一個人品行的貶義詞彙。
《廉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廉鄙」。
在古代,廉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在楷書中,「廉」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上的含義和詞義并無變化。
1. 那個政治家的廉鄙行為遭到了廣泛的譴責。
2. 他的廉鄙之舉導緻了他的政治生涯的終結。
廉鄙作為一個貶義詞彙,通常不會出現在組詞中。
廉鄙的近義詞包括:卑鄙、無恥、品行敗壞、不值一提。
廉鄙的反義詞包括:正直、高尚、正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