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的意思、鼎立的詳細解釋
鼎立的解釋
(1).三方對立。語出《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近者 漢 之衰末,三家鼎立, 曹 失綱紀, 晉 有其政。” 宋 葉適 《紀綱一》:“然邊方鼎立,彼此窺伺,一有蹉跌,而禍敗隨之。”
(2).三者并立。 宋 蘇轼 《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辄次其韻》:“自君兄弟還,鼎立知有補。” 施元之 題注:“ 常父 與兄 經父 ,弟 毅父 皆以文聲起, 江 右鼎立, 元祐 時號三 孔 。”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劫灰錄李定國事》:“鼎立 何 瞿 堪合傳,平心未取薄黃巾。”
(3).堅強挺立。 清 劉大櫆 《贈張絅儒序》:“當其伐之於石,而敷之於紙,常者鼎立,怪者龍興,高者佶然以生,而下者魚然以適。”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立的解釋 立 ì 站,引申為豎起來:立正。立櫃。立足(a.站得往腳;b.處于某種立場)。立場。屹立。頂天立地。 做出,定出:建立。設立。樹立。立意。************。 存在,生存:自立。獨立。勢不兩立。 馬上,即刻:立
網絡擴展解釋
“鼎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
三方勢力均衡
指三方像鼎的三足一樣對立或并立,形成勢均力敵的局面。這一用法最早見于《漢書·蒯通傳》中“鼎足而立”的典故,後常用于描述曆史或政治格局,如《三國志》提到的魏、蜀、吳三國鼎立。
-
擴展用法
廣義上也可指三個以上的勢力平分秋色,如現代經濟或軍事領域的多強競争。
二、詞源與出處
- 曆史典故:源自西漢蒯通對劉邦的建議,比喻三方勢力相互制衡,無人敢先動。
- 文化象征:鼎是古代象征權力的三足器物,“立”表示穩固站立,合起來體現勢力對峙的穩定性。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鼎峙(強調對峙)、三足鼎立。
- 反義詞:獨峙(單一勢力主導)。
四、其他引申含義
- 三者并立:如宋代蘇轼描述孔氏三兄弟“江右鼎立”的文學成就。
- 堅強挺立:清代文獻中形容文字或事物穩固有力的狀态。
五、易混淆詞辨析
- 鼎立 vs 鼎力
“鼎力”指竭盡全力(如“鼎力相助”),而“鼎立”強調勢力均衡。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立(dǐng lì)一詞的意思:
鼎立是一個成語,意為三者同時存在、齊頭并進、競相争鬥的局面。它經常用來描述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時刻出現的幾個同等或相對強勢的事物、力量或人物。這種局面通常是競争、鬥争、激烈對抗或争奪的結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鼎立》這個詞由部首“鼎”和“立”兩個字組成。其中,“鼎”字是包含“鼓”和“釜”兩個部首的漢字,由16畫組成;“立”字的部首是“立”,由5畫組成。
來源及繁體:
《鼎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周南·小雅》中的《鶴鳴》篇,“聞鶴鳴者三折胸中志。” 這裡的“三折胸中志”即是指三者鼎立,各自展示自己的抱負和能力。
在繁體字中,“鼎立”這個詞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漢字中,鼎立的寫法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字形可能有輕微的差異,但整體的詞義和形态都被保留了下來。
例句:
1. 在商業競争中,這三家公司鼎立,各自展示出強大的實力。
2. 這部電影上映後,在票房排行榜上與其他兩部電影鼎立。
組詞:
鼎立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許多不同的詞組,如“鼎立于”、“鼎立一時”、“三足鼎立”等等。
近義詞:
與鼎立意思相近的詞有“三足鼎立”、“争奪激烈”等。
反義詞:
與鼎立相對的詞有“旁落”、“敗下陣來”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