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碎璅的意思、碎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碎璅的解釋

(1).煩瑣雜亂。 唐 劉知幾 《史通·二體》:“必情有所恡,不加刊削,則 漢 氏之志傳百卷,併列於十二紀中,将恐碎璅多蕪,闌單失力者矣。”

(2).細小雜亂。 宋 黃庭堅 《演雅》詩:“春蛙夏蜩更嘈雜,土蚓壁蟫何碎瑣。” 清 黃景仁 《夜過黑山宿澗溪》詩:“撲額崖奔崩,仇足石碎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碎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煩瑣雜亂
    指事物繁雜無序的狀态。例如唐代劉知幾《史通·二體》中提到史書編纂若不加删減,會導緻内容“碎璅多蕪”,即冗雜混亂。

  2. 細小雜亂
    亦作“碎瑣”,形容事物零碎、細碎。宋代黃庭堅《演雅》詩中用“碎瑣”描述蚯蚓、壁蟫等微小生物的雜亂狀态。


二、發音與字形


三、用法與例句

  1. 文獻用例

    • 唐代史學家批評冗雜史書:“将恐碎璅多蕪,闌單失力。”
    • 清代黃景仁描寫山石:“仇足石碎瑣。”
  2. 現代語境
    多用于形容瑣碎事務或雜亂細節,如:“日常碎璅常令人疲憊。”


四、注意點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史通》《演雅》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碎璅》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筆畫

《碎璅》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由“璅”和“碎”兩個字組成。

“碎”的部首是“石”,拼音為suì,是一個動詞,表示物體被分裂成小塊或碎片的意思。

“璅”的部首是“玉”,拼音為sōu,是指一種肉粉色的玉石。

總體來說,《碎璅》表示玉石被打碎或破裂的狀态。

《碎璅》的來源與繁體

《碎璅》一詞出自古代文學作品《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有虞維何?維常之華。”

該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碎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碎璅》在古代的寫法為

《碎璅》

《碎璅》的例句

他不小心把那塊珍貴的玉石碰落地上,立刻碎成了碎璅。

《碎璅》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碎玉、璅石、璅塊。

近義詞:破碎、破裂。

反義詞:完整、完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