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楚音的意思、楚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楚音的解釋

楚 地的音樂。 宋 蘇轼 《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之三:“風流 賀監 常 吳 語,憔悴 鐘儀 獨 楚 音。”參見“ 楚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楚音是漢語方言史中的重要概念,特指中國古代楚地(今湖北、湖南及周邊地區)形成的語言系統,兼具地域方言與曆史音韻的雙重屬性。其核心含義及學術要點如下:


一、詞典定義與地域屬性

楚音指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疆域内的方言體系,後擴展為長江中遊地區的代表性方音。《漢語大詞典》界定其為“楚地的方音”,強調其與中原雅言(官方标準語)的差異性。周振鶴在《中國曆史文化區域研究》中指出,楚音以江漢平原為中心,融合苗蠻、百越等土著語言成分,形成獨特的語音、詞彙系統。


二、語言特征與曆史演變

  1. 音韻特點

    楚音保留上古漢語的濁塞音聲母(如“群”“定”母),韻部中“魚”“侯”分立不明顯,與《切韻》系統差異顯著。王力《漢語史稿》通過楚辭用韻分析,指出楚音存在“東”“冬”合韻現象,反映先秦方言特色。

  2. 詞彙語法

    楚地文獻中高頻使用方言詞,如《楚辭》以“羌”(表感歎)、“些”(語助詞)等虛詞為标志。揚雄《方言》記載楚語稱“慧”為“䜏”,“憂”為“惄”,印證其詞彙獨特性。


三、文學載體與文化影響

楚音的核心載體是《楚辭》,屈原作品大量采用楚地方言詞彙與音律。朱熹《楚辭集注》考證《離騷》“憑不厭乎求索”中“憑”為楚語“滿”義,體現語言對文風的塑造。漢代《說苑·善說》所錄《越人歌》的楚譯版本,亦為楚音研究的珍貴語料。


四、學術價值與現代遺存

楚音是漢語方言史研究的關鍵環節,為上古音構拟提供實證。張琨《漢語方言的分區》認為,今湘語、贛語中保留的濁音、入聲分化等現象,或為古楚音的底層遺存。李範文通過對江陵楚墓竹簡的音系分析,進一步驗證楚音聲調系統與中原官話的對應規律。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周振鶴. 《中國曆史文化區域研究》. 複旦大學出版社, 1997.
  3. 王力. 《漢語史稿》. 中華書局, 2004.
  4. 揚雄(晉·郭璞注). 《方言》.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宋本, 2019.
  5. 朱熹. 《楚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6. 張琨. 《漢語方言的分區》載《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台北中研院, 1992.
  7. 李範文. 《江陵楚墓竹簡音系研究》. 《語言研究》期刊, 2010(3).

網絡擴展解釋

“楚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楚地的音樂,即古代中國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特有的音樂形式。

  2. 曆史文獻中的記載

    • 宋玉《對楚王問》中提到楚樂“引商刻羽,雜以流征”,描述了其音樂結構。據學者楊匡民、李幼平分析:
      • “引”為“引進”;
      • “刻”為“削減”;
      • “雜”指“摻雜”;
      • “流征”即分布廣泛的流動征音。
    • 宋代蘇轼《和方南圭寄迓周文之》中亦用“鐘儀獨楚音”表達對楚地音樂的引用。

相關背景

“楚音”不僅是地域音樂的代表,更承載了楚文化的深層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其音樂結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代文獻《荊楚歌樂舞》等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标寄持氣寵辱傳譽雛鴿當面出丑丹溪得度點明頓舍反毳範讀風木之悲雰虹腐蠹覆軍殺将艴然梗崄洸洋河汊和通虎書駕肩接迹徑窦絶人踞肆寬暢樂典露葉緑羅買得起毛毛楞楞滅學冥寶末卷翩幡巧額親傍嘁嘁測測欺人自欺搔掐聖髓設飲世譜刷羽四肢聳膊成山夙願踏芳停伫剸裁托戒忘八旦文藝作品吳姬無任之祿物牲缃缥欣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