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詢問治理國家的辦法。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至於思政明臺,訪道 宣室 ,若墜之惻每勤,如傷之念恒軫。”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商調曲一》:“ 有熊 為政,訪道於 容成 。”《宋史·王岩叟傳》:“虛心以訪道,屈己以從諫。”
(2).尋訪真人、道士。《初學記》卷二三引 隋 孔德紹 《登白馬山護明寺》詩:“攝心罄前禮,訪道把中虛。”《水浒傳》第九六回:“本師 羅真人 常對小弟説:‘ 涇原 有箇 喬冽 ,他有道骨,曾來訪道,我暫且拒他。’”《<李太白全集>出版說明》:“他不僅想建功立業,還想訪道求仙。”
訪道是漢語中具有文化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訪道"由"訪"(探問、尋求)與"道"(道路、道理)構成。字面指探訪道路,如《後漢書·隗嚣傳》載"訪道山陵",即實地探查路徑。引申為尋求真理或學問,《辭源》注其"尋訪得道之人,求問修行之法"的宗教語境用法。
二、引申含義 在宗教哲學領域特指求教修行法門,道教典籍《雲笈七籤》記載修道者"遍訪名山,參訪道法"。佛教文獻《五燈會元》中亦有禅師"訪道諸方"的修行記錄。此用法常見于宗教人物傳記,體現知行合一的修行觀。
三、文化内涵 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行為模式,《中國宗教文化大觀》指出,訪道活動融合了地理探索與精神追求,形成"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實踐傳統。文人墨客常以訪道為創作契機,如李白《訪道安陵》詩作,既記錄尋訪道觀經曆,又抒發人生感悟。
四、現代應用 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年語言學研究顯示,當代語境中"訪道"多用于學術研讨或文化交流場景,如"國際學者訪道北京大學"等表述,既保留求教本義,又擴展出跨文化對話的新維度。在傳統工藝傳承領域,該詞常出現在非遺保護報道中,喻指技藝尋根之旅。
“訪道”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語境辨析:前者多出現于史書、政論,後者則集中于宗教典籍或文學作品。現代使用中,第二層含義更常見于曆史文化讨論,如研究李白時需注意其“訪道”行為的宗教背景。
哀矜勿喜百貨碧煙不惬沖操沖排畜怒丹碧擋闆電影院調懴風猋鳳琴鵩入高邈割切歌頭孤丁丁郭申還帶浩落穢多建材假設勁躁酒漿九津狂野擴招老爺爺離合草麟振流逮落荒而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漫文密都岷渎木版木腳客難受能吏逆時青春啟問喪室掃帚颠倒豎神蕩邃世蘇州彈詞天斾條辯調絃投厝魏國山河舞頭香蛾仙葩閑所習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