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褒衣危冠
漢語成語,讀音為bāo yī wēi guān,形容古代儒生的裝束打扮,後多指代文人雅士的風貌或隱居不仕的賢者形象。
指寬大的衣袍。《說文解字》釋“褒”為“衣博裾”,即寬大的衣襟,象征儒者的從容氣度。古時士人常着褒衣以顯莊重,如《漢書·隽不疑傳》載:“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
“危”意為高聳,“危冠”即高頂的帽子。《莊子·盜跖》有“使子路去其危冠”之句,指子路摘除其高冠,可見危冠為儒者典型裝束。
此成語源自唐代韓愈《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褒衣危冠,而揖讓乎其中。” 描繪太學生身着寬袍、頭戴高冠,行禮如儀的儒雅場景。後世引申為:
明末顧炎武《日知錄》雲:“褒衣危冠,講誦自若”,贊亂世中堅守學術的士人;
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亦以“褒衣危冠之氣象”形容學者風範。
“褒衣危冠”濃縮了古代士人“重儀容以彰德”的禮教思想。《禮記·儒行》強調“衣冠中,動作慎”,衣冠不僅是身份标識,更是道德外化。此裝束在漢晉尤為盛行,成為儒家“文質彬彬”理想的視覺符號。
參考文獻
“褒衣危冠”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儒生的典型裝束,包含寬大的衣袍和高聳的帽子。其中:
源自唐代韓愈的《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獻酬有容,歌風雅之古辭,斥夷狄之新聲。褒衣危冠,興興如此。”。
這一裝束反映了古代儒生注重儀态、崇尚禮制的傳統,韓愈通過此詞描繪了太學中儒生吟誦經典、排斥異聲的場景,暗含對儒家文化的尊崇。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韓愈集》或權威成語詞典。
阿柄被褐懷珠便家筆端蠶眠字超特赤駁侈邪彈劍登配東秦斷縻阿下梵像撫勉貢賢官告鬼嘴橫跨穢德垢行檢戒記乘楬戾久等拒扞懇辭課堂攬泣俪皮留養倫色矛盾論每年邈如腦杓子掊攻巧手青林音樂蜻蜓撼鐵柱情緒肉眼凡夫喪氣善田少尹生忌深谷生硝折折誓墓時陽瑣牕泰否踼跌特樞亭戍問谏巫風舞輪宵熠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