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反對,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極其孤立。《晉書·呂光等載記論》:“尋而耄及政昏,親離衆叛,瞑目甫爾,釁發蕭牆。” 唐 溫大雅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巡幸無度,窮兵極武,喜怒不恒,親離衆叛。”參見“ 衆叛親離 ”。
親離衆叛(qīn lí zhòng pàn)指親近的人背離,衆人反叛,形容處境極其孤立,失去所有支持。該成語源自《左傳》,強調當權者失去人心時的危殆狀态。
字義分解
合指内外支持者皆離心離德,徹底孤立。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3278頁
引申内涵
多用于描述統治者因暴政、失信或倒行逆施導緻衆叛親離,強調失道寡助的必然結果。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第1285頁
出自《左傳·隱公四年》:
“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描述衛國公子州籲依仗武力失民心,最終衆叛親離而被殺。
來源:《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東漢王符《潛夫論·明暗》:
“驕臣用滅其家者,衆叛親離也。”
指出君主若寵信奸佞,必緻孤立覆亡。
來源:《潛夫論校注》(中華書局,2014年)
孤家寡人、四面楚歌、分崩離析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62頁
衆星捧月、人心所向、萬衆歸心
成語反映儒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治國理念,警示當權者需以德服人。如《孟子·離婁上》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反向印證“衆叛親離”的統治危機。
來源:《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
需注意:現代語境中亦用于企業領導、團隊核心人物失去支持的局面,但古典用法仍側重政治倫理。
“親離衆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衆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一個人或團體完全孤立、不得人心。其核心含義與“衆叛親離”相同,屬于詞序變體。
源自《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衆,安忍無親,衆叛親離,難以濟矣。”
描述的是統治者因暴虐無道導緻内外孤立,最終失敗的情景。
提示:該成語與“衆叛親離”可互換使用,但需注意語境中的搭配習慣。更多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白衣昌大茶子油承逆次後錯落參差大半單馬的盧杜微慎防飛孛風團佛義扶危定亂隔硋革退恭職海北海誓山盟滈池瓠脯郊祠教軍經綸舊科迹響沮谪龛赭恐畏愧惕括弧落成羅鉗吉網魯學梅仁煤窰面團鳥蔔甯内拟想盤亘龐龐跑種骈聯黔驢晴翠乳領散句三休亭屍喪說起曹操,曹操就到嵩岑酸疼陶竈聽候推稱脫獄五侯銜隙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