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絷的意思、樊絷的詳細解釋
樊絷的解釋
謂拘系于籠中。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序:“有獻野鵝於 臨川王 ,世子愍其樊縶,命為之賦。” 明 何景明 《畫鶴賦》:“音獨唳以聞野,翼一飛而翀天。見樊縶而恥嬰,仰海嶠而思騫。”
詞語分解
- 樊的解釋 樊 á 籠子: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喻不自由的境地)。 籬笆:樊籬(喻對事物的限制)。 紛雜的樣子:“樊然淆亂”。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絷的解釋 絷 (縶) í 栓,捆:絷維(.原指拴住客人的馬以挽留客人,後指延攬、挽留人材;.束縛)。 馬缰繩。 拘捕,拘禁:絷拘。 筆畫數:; 部首:糸;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樊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fán zhí(注音:ㄈㄢˊ ㄓˊ)
- 含義:指被拘系于籠中,引申為受到束縛或限制的狀态。常用于比喻人或物失去自由,被困于某種境地。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 單字解析:
- 樊:本義為籠子、籬笆,如“樊籠”比喻不自由的境遇。
- 絷:意為拴住、捆縛,如“絷維”指用繩索拴住。
- 組合意義:二字連用強化了“被束縛”的意象,既有物理上的拘禁,也有抽象層面的限制。
三、文獻引證
- 南朝宋·鮑照《野鵝賦》序:
提到臨川王世子因憐憫野鵝“樊絷”之狀,命人作賦。此處指野鵝被關在籠中,失去自由。
- 明·何景明《畫鶴賦》:
通過“見樊縶而恥嬰”一句,以鶴不甘被困籠中的形象,表達對沖破束縛的向往。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尤其借物喻人,表達對自由受限的感慨或對突破困境的渴望。例如:
“樊絷之困,非獨鳥獸,世人亦常陷于此。”
五、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進一步查詢近義詞(如“羁絆”“桎梏”)或反義詞(如“逍遙”“翺翔”),可參考相關詞典工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樊絷》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樊絷》是指束縛、拘禁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樊絷》的部首是木,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樊絷》是一個古代漢字,來自《說文解字》。它的古文形狀是“樊”字旁邊有一個“絷”字。
繁體:
《樊絷》的繁體字是「樊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樊絷》字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區别,它仍然是用木偏旁旁邊加上繩子的絷字。
例句:
1. 罪犯被《樊絷》起來,無法逃脫。
2. 他被《樊絷》的責任感束縛,無法自由行動。
組詞:
樊縶制約束縛
近義詞:
拘束、禁锢、約束
反義詞:
釋放、自由、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