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的意思、鼎立的详细解释
鼎立的解释
(1).三方对立。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近者 汉 之衰末,三家鼎立, 曹 失纲纪, 晋 有其政。” 宋 叶适 《纪纲一》:“然边方鼎立,彼此窥伺,一有蹉跌,而祸败随之。”
(2).三者并立。 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 施元之 题注:“ 常父 与兄 经父 ,弟 毅父 皆以文声起, 江 右鼎立, 元祐 时号三 孔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劫灰录李定国事》:“鼎立 何 瞿 堪合传,平心未取薄黄巾。”
(3).坚强挺立。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当其伐之於石,而敷之於纸,常者鼎立,怪者龙兴,高者佶然以生,而下者鱼然以适。”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 立的解释 立 ì 站,引申为竖起来: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 做出,定出:建立。设立。树立。立意。************。 存在,生存:自立。独立。势不两立。 马上,即刻:立
网络扩展解释
“鼎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
三方势力均衡
指三方像鼎的三足一样对立或并立,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这一用法最早见于《汉书·蒯通传》中“鼎足而立”的典故,后常用于描述历史或政治格局,如《三国志》提到的魏、蜀、吴三国鼎立。
-
扩展用法
广义上也可指三个以上的势力平分秋色,如现代经济或军事领域的多强竞争。
二、词源与出处
- 历史典故:源自西汉蒯通对刘邦的建议,比喻三方势力相互制衡,无人敢先动。
- 文化象征:鼎是古代象征权力的三足器物,“立”表示稳固站立,合起来体现势力对峙的稳定性。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鼎峙(强调对峙)、三足鼎立。
- 反义词:独峙(单一势力主导)。
四、其他引申含义
- 三者并立:如宋代苏轼描述孔氏三兄弟“江右鼎立”的文学成就。
- 坚强挺立:清代文献中形容文字或事物稳固有力的状态。
五、易混淆词辨析
- 鼎立 vs 鼎力
“鼎力”指竭尽全力(如“鼎力相助”),而“鼎立”强调势力均衡。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原始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立(dǐng lì)一词的意思:
鼎立是一个成语,意为三者同时存在、齐头并进、竞相争斗的局面。它经常用来描述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时刻出现的几个同等或相对强势的事物、力量或人物。这种局面通常是竞争、斗争、激烈对抗或争夺的结果。
拆分部首和笔画:
《鼎立》这个词由部首“鼎”和“立”两个字组成。其中,“鼎”字是包含“鼓”和“釜”两个部首的汉字,由16画组成;“立”字的部首是“立”,由5画组成。
来源及繁体:
《鼎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周南·小雅》中的《鹤鸣》篇,“闻鹤鸣者三折胸中志。” 这里的“三折胸中志”即是指三者鼎立,各自展示自己的抱负和能力。
在繁体字中,“鼎立”这个词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汉字中,鼎立的写法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字形可能有轻微的差异,但整体的词义和形态都被保留了下来。
例句:
1. 在商业竞争中,这三家公司鼎立,各自展示出强大的实力。
2. 这部电影上映后,在票房排行榜上与其他两部电影鼎立。
组词:
鼎立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许多不同的词组,如“鼎立于”、“鼎立一时”、“三足鼎立”等等。
近义词:
与鼎立意思相近的词有“三足鼎立”、“争夺激烈”等。
反义词:
与鼎立相对的词有“旁落”、“败下阵来”等。
别人正在浏览...
白墖跋踬背谬啵噜不入眼逋责才峰侈声词闱爨妇催发到眼动意二红发号布令附奉拂袖而去高能物理学汞灯广运瞽直寒羊红粒后机淮剧浃洽击动禁诃鸡犬不留倨僈贶佑匡助馈谢兰薄牢度棱光两柱钱敛容屏气黧黮裂眦嚼齿伶牙俐嘴溜槽内度农家子排拨贫冻起面饼寝伏秦鬟妆镜惸鳏秋棘区节谈嘲涕涟旺地煨干就湿消石效顺遐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