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身的意思、丁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身的解釋

指丁口。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三》:“相沿至 宋 ,未嘗減庸、調於租内,而復斂丁身錢米。”《文獻通考·戶口二》:“初, 湖 、 廣 、 閩 、 浙 因僞國舊制,歲斂丁身錢米,所謂丁口之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丁身"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

一、構詞解析 "丁"本義指成年男性,《說文解字》釋為"夏時萬物皆丁實",引申為承擔賦役的壯年男子。"身"在甲骨文中象人體之形,原指人的軀體,後衍生出身份、自身等抽象義項。二字組合構成主謂結構,字面可解作"成丁之身"。

二、核心語義

  1. 賦役制度術語(宋元時期) 特指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如《宋史·食貨志》載:"凡丁口鹹具,丁謂二十成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預。"此時"丁身錢"指代人頭稅,該用法在《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籍中高頻出現。

  2. 泛稱成年男子(明清演變) 隨着"一條鞭法"實施,原特指含義弱化,在話本小說中漸作成年男子通稱,如《三言二拍》有"丁身健碩者充作漕工"的表述。

三、現代語義流變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标注為曆史詞彙,釋義為"舊時指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當代方言學研究顯示,該詞在閩南語區仍保留"成年男子"的引申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丁身”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古代賦稅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丁身”指丁口,即達到服役或納稅年齡的成年男性人口。該詞常見于宋代及以後的文獻,特指按人丁征收的賦稅(如“丁身錢米”)。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1. 宋代賦稅制度
    宋代沿襲前代舊制,在租庸調之外額外征收“丁身錢米”,成為“丁口之賦”。例如: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田制三》:“相沿至宋,未嘗減庸、調于租内,而複斂丁身錢米。”
    • 《文獻通考·戶口二》提到湖廣、閩浙等地“歲斂丁身錢米”。
  2. 應用範圍
    該制度主要實施于南方地區(如湖廣、閩浙),因當地曾屬割據政權(“僞國舊制”)而保留。

三、相關概念

四、總結

“丁身”反映了古代以人丁為核心的賦稅體系,其征收方式在宋代文獻中尤為突出。需注意,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秉國補台成文齒牙爲猾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俦伍打交待地角天涯砥平方整翻一番風壤格蘭乖僞顧望荒寒火上加油角皮焦噪鲸魚雞皮疙瘩積日極賞久視鞿鞅圈豬狼顧麕驚遼絕琳房領狀柳甸蘆管貌侵沒精打彩眉子摩肩接毂平論淺說欺變區冶入竟問禁三揖賞鑒燒剃慴伏摅意司商四顯台布陶貫特表王友文甲閑肆險畏小步攜負斜晖西皇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