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 for a walk in the country in spring when the grass has just turned green] 清明前後到野外去觀賞春景
亦作“蹋青”。清明節前後郊野遊覽的習俗。舊時并以清明節為踏青節。 唐 孟浩然 《大堤行》:“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高柳豈堪供過客,好花留待蹋青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一》:“我嘗清明上塚,見遊女蹋青。” 柔石 《二月》二二:“我們舉行一次踏青的旅行也好。”
“踏青”是漢語中一個富有春意的詞彙,其含義和習俗可結合多個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指春季到郊外散步遊玩的民俗活動,尤其與清明時節關聯密切。古稱“探春”“尋春”“踏春”,核心是感受自然生機。其名稱中的“青”指返青的草木,象征初春景象。
傳統踏青常伴隨多種民俗娛樂:
現代語境中,踏青已發展為春季戶外活動的統稱,包含徒步、野餐等健康休閑方式,成為人們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地區的踏青習俗或相關詩詞鑒賞,可參考《晉書》《閱微草堂筆記》等古籍記載,或查閱、11中的詩歌解析。
踏青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踏”和“青”。
踏的部首是⾏(háng),筆畫數為⾏(6畫)和⻉(6畫),意為腳⽩地面上走,踩着。而青的部首是⽉(yuè),筆畫數為⾦(8畫),意為顔⾊呈現鮮明的藍⾊或綠⾊。
踏青一詞源于古代華夏民族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和崇尚,主要形容人們在春季到郊外或鄉村間活動、遊玩的場景。踏青通常在清明節這個時節舉行,也是迎接春天到來的一種方式。
在繁體中文中,踏青的寫法為「踏靑」。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區别在于字體形狀上的差異,并且大多數繁體字的使用地區主要是台灣、香港以及澳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踏青并沒有什麼特殊的變化。因為漢字的基本形狀并沒有改變,隻是在演變過程中部分字形發生了變化。所以在古代漢字中,踏青的字形是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的。
以下是兩個例句:
1. 春天來了,讓我們一起去踏青吧!
2. 清明節那天,全家人一起踏青,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鄉村。
踏青的近義詞可以是迎春、遊山玩水、郊遊等,因為它們都指的是在春季到戶外活動、欣賞自然風景的意思。
踏青的反義詞可以是宅在家裡、室内活動等,表示相對于戶外活動而言的室内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